開幕:2013.1.12,3:30p.m.
展期:2013.1.12-2.23
主辦:扉藝廊
策展人:樊林
參展藝術家:道明、黃洋、[挪威]Janne Kruse、李文峰、銀坎保、張玥
地點:廣州市農林下路5號億達大廈G層 扉藝廊
“敘事句”是六位年輕藝術家呈現思考的方式,也是阿瑟· 丹托(Arthur C. Danto)最重要的美學觀念。作品所指向的是根據未來而描述過去。
此次展出的部分裝置運用日常的材料、用具,進入對局域、地區生活狀態的描述,顯現一定的矛盾關係,鉤沉出個體、社會發展的“前世今生”。部分作品通過圖像的方式將古已有之的藝術語言呈現新的氣質。他們將舊概念向新領域擴展,藝術依然作為一種提升而存在,作品共同傳遞關於“意義”的新知識的思考。
敘事句
文/ 樊林
最初引起我的關注的,是這幾位年輕藝術家對於困境的感知和反動。很多時候,他們執著于創作的非目的性,相對清醒地保持著對自身獨立性的警惕,他們會聚在一起進行討論。為了清晰地勾勒自己創作的情境,他們也嘗試過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地點,以作品展開與觀眾的討論。《移動的風景》是他們年初時在北京完成的一次。
他們所共同面對的場景具有兩個特點:20世紀以來,全球藝術界都在不斷地將藝術理論化,締造出了一個充滿了功能性的、程式性的藝術理論時代。目的、意圖都先於創作活動本身而存在。這些各種類型的理論,共同形成了藝術創作的語境,不斷地被直接地運用於創作之中,效果近乎立竿見影。將藝術作品意義的普遍性與語境性結合起來,成為一個難題。另外,當代藝術是否還具有美學意義,是我們常常面臨的提問。提出這樣的問題,最大的理由在於藝術作品已經呈現出非感性化的面貌,一直以來的審美經驗無法對應於此。新奇之物不斷涌現,人們很難再訴諸感覺。回復藝術的敘事功能,無疑也是方向明確的逆動。
在過往的討論中,他們追尋創作與時間的關聯,漸漸清晰地意識到:藝術敘事的斷裂,是明顯存在著的。他們早已無法按照“來于生活,高於生活”的原則去創作,去表達。於是,他們將敘事方式、語言本身作為了創作最為核心的訴求。
嚴格意義上講,用“他們”一詞來概括這幾位——道明、黃洋、李文峰、銀坎保、張玥——藝術家,並不是很合適的。他們不是一個組合,也不是一個團體。是困惑令他們獲得一種同道之感。其中,還有幾分對學院藝術訓練的反思。此外,畢業于奧斯陸國家藝術學院的讓娜•庫魯斯(Janne Kruse)去年參加過我做的展覽“綿延之詩”。她以處理金屬材料的方法發問:如果我們可以按照已經發生過的次序,逆反過來,再一次感受,對生命的理解,是否會更深刻,更透徹?作品《最多的時間》和《迴圈檔案》將時間的方向進行了改變,時間一貫線性的、明確的發展成為被改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