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回歸的“靜能”——新文人的價值取向
文/ 柳淳風
“靜能”在這次展覽中被歸納成為一種新文人式關照社會現實所呈現出的藝術形態。一方面,中國現當代藝術從早期革命現實主義到傷痕美術、鄉土現實主義以及後89的玩世現實主義潮流一直都清晰的沿襲著現實主義文脈而發展和深入。特別是意義重大的傷痕美術思潮不僅使得國人和藝術家更為直接的了解和深刻感觸到曾被忽視的人性價值,也開始使得他們更為客觀的觀察並表現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的變遷。這次文化思潮同時波及到了文化領域的各個層面,美術界則是出現了85新潮和後89藝術的先驅和思想根基,這也是國際藝術界和藝術市場對中國當代藝術最集中的挖掘和關注升溫的開始。如同今天在國際藝術市場有良好市場表現的後89藝術正是通過對現實的調侃和個人化的觀看來獲得人們與以往所不同的視覺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觀念表達的“前衛藝術”。而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獲得了本來就對騰飛後的中國有著巨大興趣和觀望的西方文化的認可。另一方面,從中國本身的歷史文化語境上來説,現實主義題材的藝術作品一直被從北宋梁楷以來的文人畫趣味所排斥,基於封建統治對文化思想的麻痹和壓制,關注現實和批判現實的作品非常稀少,大量傳統藝術作品更願意徘徊在情調和筆墨之中,而對中國這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國卻沒有或膽怯于具有現實深度批評的表達。 文人們寄情于山水畫和花鳥畫,是逃避也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選擇,偶有八大山人等失意文人在畫中隱晦的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情緒也只是個例和小情愫,大多數藝術作品遠未達到詩歌界諸如李白杜甫作品中那種文人對現實的高度關注、批評批判的文化追求和價值判斷的深度和廣度。然而,古代文人自然主義的“自我”表達,在經歷複雜變更的中國社會當下已不能滿足新一代知識分子自我表達的創作需求。時間推進,歷史演進,從封建社會的被推翻到新中國的成立乃至改革開放,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步確立了關注社會現實的態度,關注人性與社會的關係,並樹立獨立批評社會現象的公共形象,以及建立更為多重自我塑造的藝術表達方法。古代文人般的“自我”逐漸消失在現代社會各種多元文化充斥的浸染之中。複雜強大的現實變化就像吸盤一樣吸附了藝術家們的注意力,使得他們更多的關注現實本身和社會急劇的變化。可以説,這已經成為藝術家們借助作品反映時代特徵的表徵方式。在這次的“靜能”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參加展覽的具有古典文人主義情懷的這些藝術家已經將“文人騷客”習慣出逃現實的價值取向逐漸轉化為了關注現實,探索現實,從而批判現實的理性創作實踐。如葉永青、關偉、陳志光和彭薇,就是借由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來進行對今世的批判,我們可以在他們作品傳統的形式和語言表達中洞見今世社會中“小我”和“大我”的關係,作品中微小、敏感的感觸保留了古代文人對筆墨情調的高度追求,而大刀闊斧的公共知識分子態度和意志也能在這些精妙的作品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