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森和他的山水藝術
徐龍森的出現是中國山水畫界的孤島現象。在他的畫室中,水墨煥發出一種堪輿造化之功抗衡的意志與力量。 徐龍森的巨幅山水不僅僅在於它空前宏大的尺幅,也不只是因為它出色的筆墨技藝和巨大的表現難度,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紀念碑式的水墨巨制中,筆墨的形態、法式與意蘊都已産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徐龍森復興了中國畫的重要品格——雄渾而恣肆,磊落而曠達。
在今天,所有的藝術實踐都被整合在當代社會的公共文化之中。徐龍森的巨幅山水創作,可以被視為當代水墨畫家應對當代公共空間的一種積極的響應。
徐龍森的山水所描繪的不是山水的外貌和山氣氤氳,畫面上沒有自然的春、夏、秋、冬和樹木、草葉,凸顯的是山水之骨、山水之本。他同時消解了時間和地理空間,力求遺形去貌地表達自己心靈的山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山水因徐龍森而通約表達,他提示人們應該從千百年閱讀山水畫的傳統審美經驗中解放出來,以新的視角去看山、體會山、體驗水、感受水墨、印證審美。正是這樣,徐龍森不僅是一位深諳傳統又無所依傍的畫師,更成為了當今畫壇一個重要的大文化現象。
徐龍森的巨幅山水,傳達出涌動在水墨構成的縱深裏的思想——大寫的、痛切的思想內驅力,穿透畫作撲面而來。一個古典山水畫裏蘊藏著、卻從未被明確揭示的觀念,在徐龍森的作品中破“畫”而出。它的基礎,仍是中國古人的天才發明,用水墨、毛筆、宣紙的神妙組合,捕捉住山水的靈動之魂。但徐龍森把它們推回到原始基因和元素的根源上,從那兒再出發,讓一幅畫純粹構成存在之“心象”,“心”之幽邃浩瀚,對應整個宇宙,雖太行之雄、華山之險,皆沒頂矣。他在粉碎傳統技法的有效性後,不僅不放棄,反而堅持、援引、昇華傳統山水畫的美學,甚至美感,在更高觀念的層次上,再次“發明”它們,且要經得住傳統審美標準的考驗。徐龍森把他的“山”變成 “沉潛之山”向思想深處無限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