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圖像的製造與不安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1 21:12:4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時間:2011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

開幕時間: 2011年10月26日下午4點

展覽地點:時代美術館,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甲6號中環世貿D座35層

主辦機構:新氧藝

藝術家:陳春木、黃一山、李超、李銳、盧徵遠、王岱山、臧坤坤

 

由多樣化的圖像勾勒多元化的現實

2011年10月5日 中國北京

“新氧藝O2art”首個年度項目“七•種:圖像的製造與不安” 架上繪畫藝術展,目光聚集于80後的藝術家群體,在籌備一年時間後,將於2011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在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

“種”在文法與不同的語境中,蘊含著多重含義:種類,寓意著風格、類型的多樣性;種子,是生命的旺盛與活力;種植,是探索與耕耘;而有種,則是文化從屬中對個性在程度上貼切的注腳。對於圖像的多樣化來説,當代社會的發展促使它越來越成為人們了解世界、感知生命存在的最為直接的方式。關於視覺與圖像,生於1923年的法國著名攝影師馬克•呂布(Mrac Riboud)曾經一段語言中引述了13世紀一位權威的眼科泰斗的話:

“視覺,是心靈的一座樂園。”

在資訊繁雜並伴隨著不斷刷新的內容、觀念、情感不斷衍生的時代中,圖像的多樣直接形成了感官的平臺與媒介,而“讀圖”,則可以説是一種社會認知的縮影。

在當代藝術領域中,圖像作為視覺的重要呈現部分,給觀看者與評述者提供了了解創作者意圖與思維的第一體驗,甚至可以説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就在新媒介與概念創作正大張旗鼓佔據當代藝術創作的主要範疇中時,繪畫依然保持著視覺符號清晰、鮮活、多變的特徵。《New York》資深藝評人傑裏•蘇爾茲(Jerry Saltz)曾經對當代繪畫的發展狀況有過這樣的論述:

“只有當繪畫自被創造出來時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被回答或是解決之前, 無人可以宣稱繪畫的死亡(也可譯成繪畫不死)。”

固然,藝術的核心價值體現于觀點的闡述與情感的連結,這不僅僅體現在創作的呈現結果上。對於藝術的探討,創作的過程與整體範圍的歸納,亦顯得尤為重要。本次以“圖像的製造與不安”作為主題,該語引自《文明及其不安》(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929),探討的是特定歷史文化時期及社會構成與個體之間的緊張關係。在弗洛伊德提及的現代文明期,這種關係體現為秩序與本能的衝突。而置身於當代藝術創作中,語境則成為了過度生産、後現代價值全面重估後創作者的尷尬與無力。這一問題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難免遇到,並影響他們對於媒介或方法論的選擇。展覽的目的旨在通過塑造圖像、整理創作脈絡與發現潛在關聯為線索,局部地呈現當代中國年輕藝術家創作的形式與精神面貌。

同樣都出生在1980年代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迅速的時代背景中,有著豐富的視野與相對平穩的創作積澱,參展藝術家陳春木、黃一山、李超、李銳、盧徵遠、王岱山以及臧坤坤的作品,或執著于某個生活的細節並進行精緻的放大、或描述人文與自然的都會風景、或執迷于現代人行為所蘊涵的深層次價值、或臆造了自我內心世界的現實寫照。當然,情感的涌動更多地是為這些作品所流露出來的“不安”進行了深度的詮釋。而也正是這些情感,更能夠嫁接起觀看者們了解和感受出生於1980年代以來的藝術家們的創作內容、形式以及流連其間的生命力。

現象是為深入本質而做出的鋪陳,這些繪畫創造了多種多樣情節與內容,它們或許風格、門類迥異;但作為一種齊集的呈現,精神氣質的體現使觀看者能夠更為了解這代人真實的生活體驗與個性化的表達。更加寬泛地描述,即是伴隨他們左右的時代的注腳。

 

1   2   3   4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