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靜山 農舍幽情 黑影照片,鐵絲,幹花,丙烯顏料 1965
學術主持:許江
展覽總監:陳翰星
策展:項麗萍
開幕式: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16:30
VIP專場:9月9日-10日,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VIP參觀專場
展期:2011年9月9日﹣2012年3月9日,10:00-17:00(週一閉館)
地點:本色美術館(蘇州市吳中區通達路219號)
9月8日14:00,9月9日和9月10日09:30,分別有免費大巴從上海展覽中心(南京西路1333號7號門)出發送閣下至本色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名單:(根據年齡順序排列)
郎靜山(台灣)、吳冠中、尚揚、申凡、夏小萬、洪上翔(女,台灣)、曹曉陽、林俊廷(台灣)、邱黯雄、黑魚、唐添(女)、鄭端祥、孫遜、楊泳梁、倪有魚
筆墨終結之後:中國式風景
何為當代?何為當代藝術?何為中國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應該如何發展才能符合本土邏輯,才能發揚傳統精髓,才能形成真正的中國方式,才能不唯西方的馬首是瞻?中國畫能否當代?如何當代?上述種種正是本次展覽《筆墨終結之後:中國式風景》所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本次展覽既關乎中國畫的當代化,也關乎中國當代藝術的原創性,展品突破了國畫的筆墨限制和材料限制,進行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並強調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應立足於本土資源和傳統資源,從中國文化的脈絡中尋找契機。
本次展覽的標題《筆墨終結之後:中國式風景》讓人聯想到上世紀60年代劉國松放棄筆墨語言的主張,80年代中期李小山 “中國畫已經死亡”的論斷以及90年代初吳冠中“筆墨等於零”的理論。本次展覽對這些論述做了進一步探討,不僅借鑒了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阿瑟•C.丹托等人的藝術終結論,更是以優秀的藝術作品作為強有力的依據,讓一切不言自明。其中“筆墨終結之後”是針對國畫和傳統問題而言,認為國畫應該突破媒材的束縛和筆墨的束縛,應該尋找更為廣泛的傳統資源和當代手法,從而獲得更多的可能性。筆墨的終結,並不是説筆墨從此消亡了,而是筆墨主導地位的終結,新的多元價值時代的開始,相當於西方藝術中“再現模倣時代”的結束。“中國式風景”則針對中國當代藝術問題而言,在追求當代的時候要有底線、要有所收斂,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搬西方。這底線不在於所用媒材,也不在於創作手法,而是中國精神、中國特質。只要守住這樣的底線,那麼一切媒材和手法都可以為我所用,而不用擔心作品淪為洋奴;只要守住這樣的底線,可以暢遊于一切傳統資源,而不會為之束縛落入前人窠臼。
本次展覽共有15位參展藝術家,上至已經作古的郎靜山、吳冠中,中到尚揚、申凡、夏小萬,下至未屆而立之年的年輕藝術家,突破了時代、年齡的限制,既有縱向脈絡又有橫向梳理,既有回顧又有前瞻。參展藝術家來自祖國各地,其中有3位來自台灣地區。展品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有國畫、油畫、炭筆畫、裝置、攝影、影像、互動多媒體等,突破了不同媒介、藝術門類的差異,相容並包。展品雖形式各異、各具特色,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很中國,很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