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識的形相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12 14:51:2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新的水墨畫實踐在近三十年獲得了多樣化的發展,但大都偏離了中國畫的正脈,儘管使用了水墨、宣紙及其傳統的圖像元素,但實際上跟中國畫的正脈及其核心因素沒有關係,比如使用水墨的表現主義、觀念藝術、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或者以塗鴉和表現風格出現的新文人畫,或者吸收西畫結構素描的新浙派。

中國畫的現代性應集中在兩個問題的解決,一是必須保持書寫性,但又不能繼續沿襲晚清吳昌碩以來的書法入畫路線,書寫外在的技術形相不應成為最終目的;二是中國畫的繪畫性應超越文人畫的“依仁遊于藝”的倫理美學,上升到哲學的抽象層次,但既不能進入西方的觀念層次,在美學上,不能進入表現主義的一路破放的心理真實和情緒偏執;但也不能回歸宋明的“理氣”和“禪意”的性空詩學。

中國畫的現代性應該重新發掘在中國的思想資源,尤其是佛教中的思想觀念。在中國傳統中,一些思想範疇達到比西方哲學和繪畫更高的層次,比如中國的現代繪畫需要進入到哲學的觀念層次,但不是西方的有意識及其邏輯分解意義上的“觀念”,而應該是佛教意義的“無識之識”,即通過無識、無念、無執達到精神的“無礙”。

中國現代繪畫需要進入到一種脫離對自然形式最後的“圖像依賴”,但不是走向抽象幾何,或者概念藝術,而是超越“自然”的形似及其“依仁遊于藝”的倫理性形式,進入一種“自性”的形式,即一種“自性”意義上的無形式的形式,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現代繪畫不是追求一種“自性”的“形相”,而不是概念化的形式。“形相”是指達到無識的精神狀態的自身的“相”,而是觀念與形式的關係。

西方意義的形式即佛教的外在形相,真正中國意義的繪畫性是一種“無識的形相”,即無觀念識別的自性形態,是精神達到“融通”自身形態。而這種“無識的形相”自身是通過“書寫”完成的。

這個展覽想要探討大陸的五個藝術家梁銓、易鶴達,張羽、朱葉青、袁順以水墨畫為主的實驗,但他們不是傳統意義的文人畫,也非西方意義的觀念繪畫。我將他們的精神性及其作品放在上述背景下進行探討,他們沒有自覺的認識,但他們不自覺地吸收了與西方觀念反向的佛教的思想資源,即使自己在一種“無識”的書寫行為達到一種有關書寫自身的形相,其目標不止為了尋求一種文人畫意義的善的倫理形式,而是借助“無識之識”及其書寫狀態,將自身修達到一種在繪畫性意義上更直接呈現的“善”,從而進入一種“無識的形相”。

他們各自所借助的具體路徑有所不同,梁銓是一種“無識”的堆砌,張羽是一種通過手指直接的“無識”觸摸産生的形相,朱葉青借助於對於自然形象的破形達到形相的“融通”狀態,袁順則借助自然自身的書寫形相達到“無識”的流動。

 

     1   2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