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園造石機——展望新作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26 14:28:3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1小時等於1億年---素園造石機》和展望的藝術實驗

文/ 巫鴻

在過去近20年中,展望對“雕塑”進行了持續的解構和重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深化對這門藝術的性質、邊緣和潛能的思索。1994年的《空靈空》挑戰雕塑和裝置、主體與客體的界限;1998年的《新藝術速成車間》將古典名作轉化為群眾創造的介質和場地;2000年的《公海浮石漂流》融雕塑、環境藝術和行為藝術于一爐,將一件精心打制的不銹鋼作品送入渺渺大海;2004-2006年的《佛藥堂》反思拜物和信仰、物欲與精神間的依存和悖論;2008年的《第86尊聖像》虛擬形象的歷史---那是一個“造像”和“毀像”的雙向過程。這些嘗試都包含了否定的因素但都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通過持續的解構為不斷的重構建立一系列新起點。這些計劃都對常規的雕塑概念和形式提出挑戰,但其目的都不是否定雕塑,而是希望提出有關這個藝術的新的可能性,從而引導出新一輪的解構和重構。展望的作品因此總是“互參”(inter-referential)和“互文”(inter-textual)的:它們環環相扣,相互滲透。即使彼此的媒材和形式大相徑庭,但其意義從不限于自身,而是存在於相互之間的脈絡和演繹之中。

這個基本邏輯為理解《1小時等於1億年---素園造石機》提供了一個切入點:我們只有把它放在展望藝術創作的全過程中,與其他作品聯繫,才能理解它似乎異想天開、有如通俗科幻表演中所含的實驗性質。這個展覽或藝術計劃的核心是一台稱作“素園造石機”的碩大機器,由展望本人創意和監製。“素園”是明代文人林有麟的園名。林氏所著《素園石譜》記錄和賞鑒了南唐以來名石112品,是中國傳統石文化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展望據此曾作《新素園石譜》(2006寫作,2008年出版),文圖並茂地記載了他自己創造並被正式收藏的四十余件不銹鋼太湖石。“素園造石機”因此再次指涉歷史,在當代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建立聯繫。

自1995年以來,展望一直致力於探討這種聯繫:他的《假山石》系列使用晶亮浮華的鏡面不銹鋼複製天然太湖石,在“當代”材料和傳統園林美學之間尋找承襲和張力的契機。《新素園石譜》進而在收藏和著錄的層面上與傳統石文化進行對話。這種聯繫在現下的展覽中發展出一個更新的方向。如同展覽標題所示,它的基本概念不再是材質、視覺形象及內容的置換,而是對“過程”的模擬和挪用(appropriation)。展望説:

我們都知道,太湖石之所以稀有是因為它是由大自然的地質、氣候等綜合因素歷經上億年才“雕刻”出來的,可以説它的形狀、氣勢、氣質是無法人造出來的,它是不可再生的造型能源,因此成為中國文人的最愛。據説江蘇太湖一帶漂亮的石頭在歷代不斷的開採下所剩無幾,如果想再一次得到這些遠古留下來的特殊石頭,除非等下一次地殼運動,但這個過程太久,幾百代人未必趕得上。為此,我發明瞭一個裝置,它可以在一小時內製造出真正的天然太湖石,雖然這個裝置是由人來操控的,但卻可以得到“宛若天開”的結果。

這臺裝置---也就是“素園造石機”---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一幕幕變動的宇宙運動景象:首先,按照太湖石成分調配的材料(包括其含有的生命物質),猶如火山熔岩的沉積,經攪拌後送入機器的鋼化玻璃箱。高速的人造雨衝擊著這份人造石材,形成不規則的孔洞和凹陷。伴隨的狂風不但吹打著正著形成的石頭表面,而且不斷改變驟雨---因此也是孔洞---的方向。人造海浪隨即反覆衝擊,使孔洞擴張連通,並産生複雜的波紋與溝壑。當石塊基本形成,機器自動産生震動,使石頭表面出現意外的斷裂和錯位。強光高熱繼而將石頭烤硬,最後形成具有傳統太湖石“瘦、陋、透、皺”特點的雕塑製品。

對一個熟悉展望藝術的人來説,這個計劃與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繫。廣意而言,它的中心概念---過程和時間---是展望一直關心的問題,在他的藝術實驗中形成一條持續的線索:他的《廢墟清洗計劃》(1994)、《新藝術速成車間》、《公海浮石》、《第86尊聖像》等作品都是過程性的計劃,在真實時間(real time)中展開和完成。狹義來看,這個作品延續了展望一系列有關太湖石的作品,與之形成結構和語義上的聯繫。這些作品包括《假山石》、《北京新圖》、《公海浮石漂流》、《鑲長城》、《新補天計劃》、《珠峰計劃》、《都市山水》、《都市盆景》、《漂浮的仙山》、《新素園石譜》等等,所指涉的方面有三。一是飛速變化中的中國都市和社會生活,二是傳統文化和審美的更新,三是宏觀的自然景觀和全球環境。延續著這些指涉但聚焦于“過程”,《1小時等於1億年---煉太湖石》突出了“時間”作為當代藝術對象的意義。它所顯示的是以藝術為媒介對漫長歷史時間的濃縮,因此敏感地撲捉到當代社會---特別是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主要特點,即“速度”所具有的越來越關鍵、越來越主導的意義。實際上,由於現代人類不斷以提速---即對時間的濃縮---作為技術發明的目的和感官刺激的來源(無論是交通、傳訊、生産的速率還是人類生活、社會運作甚至音樂舞蹈的節奏,無不反映了這一點),當代社會越來越像是一台失控的加速器,以不斷增高的速度和令人窒息的緊迫感奔向永遠向後推移的未來。這種速度和緊迫既帶來刺激也引起憂患。在興奮之餘人們不禁擔憂:究竟快到什麼時候就會導致崩潰和解體?展望的這個作品在顯現視覺奇觀的同時也帶給我們這個問題。

 

     1   2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