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演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5 15:52:3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臨時病房》(2008年)今年曾在廣州攝影雙年展上展出,此次是首次在北京展出。作品是藝術家應Northern Stage劇場之邀在紐卡斯爾居住期間創作的,也是他對當時劇院重建的所作出的“反應”。在英國居住期間,他被“劇院于觀眾而言是一種情感宣泄的場所”這一觀念激發。這個場地是探索痛苦和醫治主題的起點(一種已經在藝術家內心成型的主題),將人們在醫院得到的“物理治療”與人們在劇院中、藝術以及文化中體驗的“情感治療”相並置。三百名當地誌願者應邀參加位於Northern Stage劇院的作品拍攝,影像被現場投影在劇院的螢幕上。影像花了數天時間作準備,用了一整天來拍攝。整個製作過程包括尋找數百名醫生和護士的服裝、符合條件的化粧師、招募志願者,事無具細的安排龐大後勤隊伍以及細枝末節。當你面對王慶松的作品時,我們可以説在中國創作大型作品更容易、也更廉價,但是這件通過協作在國外孕育而生的作品,更大意義在於志願者們對作品的熱烈響應。正如劇院部落格上所記錄的,從愛丁堡到倫敦,大約有六百人申請參與這一藝術項目,年紀最小的只有三個月大,最大的有七十六歲。這個作品是對景觀與觀眾之間更為複雜的關係的勾勒。人群參與了痛苦的劇場化過程,觀眾在其中被轉化成為候診的病人,或是在觀眾席上等候演出開始的群眾。在鮮活的畫面之中,藝術家坐在中央,讀著一張報紙,像其他人一樣等候著。這些年裏,王慶松在自己照片中的角色,已經從觀者轉向了參與者,並且出現在不同的劇情中。在這幅作品中,他的出現仿佛暗示了某種“導演簽名”(讓人不禁想起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客串),並且確立了作者本人與作品主體間的關係。

為了回應他的作品是否是利用電腦拼接而生的這個問題,在2003年,藝術家開始拍攝他的製作過程的紀錄片。這些文獻很有意思,捕捉到了他的作品問世之地的氛圍,提供了人群互動的幕後資料。因此,我們決定在此次展覽中播放一段錄影片段【由安德烈·卡瓦祖迪(老安)編輯】,讓觀眾體味藝術家的整個創作的過程。

與王慶松不同,黛博拉·威利齊實際上是場景之中唯一的表演者,通常她把自己當作觀眾與每幅作品所探究的觀念之間的過濾器。這位年輕義大利藝術家畢業于羅馬電影實驗中心(Centro Sperimentale di Fotografia),她將自己作為視覺藝術家(行為表演、錄影、攝影)的活動與為做電影攝影導演的工作結合起來。在威利齊的作品中,場景為她變色龍式的角色扮演提供了背景,她模倣了神話人物、標誌性人物、童話故事人物以及十五至十六世紀繪畫中的基調。她的作品有著藝術狂歡的一面,嘲諷了陳規老套,對社會認同提出了質疑,顛覆了普遍被公眾接受的人物形象。

在她的系列作品《不幸的結局》(2007年)中,藝術家通過照片和錄影演繹位歷史上的女性人物的死亡瞬間(大多數情況下是暴力的):戴安娜王妃(1997年)、弗蘭西斯卡·伍德曼(1981年)、特雷莎修女(1997年)、瑪麗亞·安東尼特皇后(1793年)、瑪麗蓮·夢露(1962年)、女間諜瑪塔·哈利(1917年)、尼可(地下絲絨主唱)(1988年)、茜茜公主(1898年)。威利齊以充滿戲劇化和畫面感的方式再現了這些人物,尤其注意到了服裝和布光兩方面。接著,她調整了一些布景元素,用以解讀歷史人物的心理,闡述她妙趣橫生的見解。瑪麗亞·安東尼特皇后的裙擺覆蓋了整個背景,看起來像是孔雀開屏。眼睛上的繃帶揭示出她根本無法看到這赤裸裸的現實。瑪麗蓮·夢露躺在一張單人床上,象徵著這女人內心隱秘的空虛與絕望。這些肖像表現了由生入死的一剎那,與此同時她們成為了流行的偶像。藝術家沉迷于有關這些歷史人物的充滿謎團的和近似神話般的新聞報道,她把她們刻畫成公主一般的人物,她們在不幸的境遇下的死亡造就了她們不朽的聲名。一個災難發生的同時,一個神話的誕生了。

故事遊走于“之前”和“之後” 中間這個永久懸浮的時間裏,—— 遊走在被光線、畫外音、姿勢以及攝影機的緩慢移動所強化的處於死亡、夢境和睡眠之間的無限迴圈的時刻和神秘的狀態中。隨著作品在電影、影像和攝影的分界線上發展,這種懸浮和神秘也延伸到了形式上。整個系列中的攝影作品並非取自錄影的定格畫面,而是(與她的研究相一致)在同一個場景下,從不同角度拍攝的。提到錄影部分,布魯諾·迪·馬利諾(Bruno Di Marino)認為這八幅肖像:“一方面是人物靜止擺拍的肖像攝影;另一方面,它們屬於活動影像的領域。” 而且 “在圖畫、照片和電影三種表現手法的分界線上,威利齊作品中似乎含有貢布裏希(Gombrich)提出的“瞬間”(punctum temporis),這是藝術家在畫上描繪某種事物時最具意義的時刻,同時她的這些作品也含有巴特(Barthes)在《明室》(Camera Lucida)一書中提到的“刺點”(punctum):觀看照片的觀眾給予了作品“附加價值”。和電影不同,觀看一幅照片的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干預和整合自己的觀看,將細節脫離畫面思考,或是看完後“添油加醋”,這其實是本來就存在於畫面當中的某種東西。……通過這種三維的活動畫面,威利齊使我們進行實時的反思。她給我們足夠的時間觀看,正如我們面對攝影作品那樣。”(Segno Cinema,2008年5-6月)。她深究靜止和運動的相關及對立關係,並延續到其他的作品中《畫面分割線》(Frame Line, 2008),探索了電影畫面形式的和觀念的內涵。

王慶松和黛博拉·威利齊將出席開幕式。

 

     1   2   3   4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