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的中國美術館跟國外這樣體制的美術館,我覺得有三點是非常有優勢的:第一點,我中國沒有的模式,我先做這樣的模式,它比較有挑戰性,有新的嘗試,大家會對這樣的美術館有一種關注,本社會的一種關注,就是我對的一種提升和鼓勵,或者是對我一種推動就是這種宣傳作用,這是第一點;再一個就是説我們傳統的博物館、美術館他是國家的,他的體制比較死,比如説用人體制、管理體制沒有那麼靈活,他又形成了一套固有的這一套東西。但是我在那相對來説很靈活,比如説我用人、機制變化很快,這樣不斷的更新,我這樣的話這就是我的優勢;然後就是我的經營概念,我可以靈活的進行一些經營進行,我只要符合國家對美術館的定位,只要是符合美術館的發展,我覺得不影響學術,我覺得這种經營就是要超出國有美術館這一方面的能量,因為我可以引進不同的人才,不一定是搞美術館這一行,或者是他搞經營的或者是搞拓展,我把這種專業人才引進來,然後然他們適合他們所做部門的工作,就是很靈活。在這個階段我需要擴充這一塊,我可以再引進很新的人員,不斷再更新再發展,這一塊我想它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我想這一點確確實實像這樣的美術館是必要的,我覺得是。
藝術中國:美術館對於美術教育和全民美術承擔著哪些社會責任,通過哪些方式來實現?
張子康:我覺得一個美術館做的好不好最主要還是看發揮的社會效應,實際上教益這一塊對美術館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公共教育。因為陳丹青先生曾經説,一個城市可以沒有美術學院但不能沒有美術館。他當然説的有一些誇張,但我想對於美術館來説確確實實在一個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它起的是提高人們整個文化水準的一個作用。這樣反過來就是説他的教益功能就是更重要,所以説一個美術館的教益怎麼去做我想他是比一個美術館(舉辦)一個展覽還要重要。你做的一個展覽假如你沒有發揮他的教益功能,沒有發揮社會功能,那你做這麼一個展覽我想做這個大家看看或者是我很短的時間看了也不理解,也沒有起到看到新鮮的畫面(的作用),我覺得這個遠遠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一個深入的推廣,這個推廣從教育方面今日美術館做了多層面的工作。你比如説從它的展覽開展以後,請了學生到社會上看展覽跟大家溝通、藝術家跟他們溝通、講座啊這些,還有以後我們還集辦了一些公益性的講座,請很多藝術家、策展人、文化人進行講座,然後來推動這個美益教育。還有就是我們的出版,大量的出版,還有雜誌,這些都是在為社會推動、為文化的推動、為藝術的推動在起作用。這樣的話它起到了一個更廣泛的教益功能,我覺得這一塊今日美術館做的相對來説比別的美術館更全面一點,包括禮品店的這種推行,禮品店的很多産品也是跟文化推廣這也有關係的。你比如説一個杯子裏邊它用學術的繪畫作品,怎麼注入使用到生活當中去,然後讓人們從生活當中體會一種美的概念,然後更多的提高他們的審美的素質。另外一個就是説本身的像我們這樣的美術館尤其是做當代美術館,當下藝術的這種美術館,它不簡單的是把一個經典的東西去影響人們去提高人們的素質,更多還要推進人們的一個審美發展,這個跟傳統博物館是不太一樣。博物館它發揮的教益作用,可能是更多的是我呈現出來發揮、給大家講古畫啊來推動、提高人們的素質,它有它的功能;但是當代的美術館,最主要就是它要推動人們身邊的發展。
你比如説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印象派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是不認可的,都是反對的。後來經過這種美術館的推動、學術的推動,然後大家就認可了,大家覺得這是非常好的藝術是經典型的藝術,像這個我覺得本身美術館的這種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原來在文藝復興時期他們看到這些倫布朗等這些作品很經典的作品,人們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審美模式,然後印象派一齣現就覺得這個模式給他腦子經驗已經對不上的時候,他就感覺這個東西是好的藝術嗎?這個時候就引起大家的置疑,然後經過學術討論、經過博物館的活動、經過展覽起的作用,然後大家覺得這是好的藝術。我覺得當代美術館更是這樣一個作用。
所以説我們這觀眾步入經典性展覽的人這麼多呢,還是有很多展覽大家對這個作品還是看不懂的,他需要有一段時間才能看懂,因為一個新的觀念一個新的認識出來以後大家都需要有一個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是怎麼能夠知道它?最簡單的就是比如我們出現了一種文化含量很大的文化産品你看不懂,你連一個最基本的電子的東西新的科技東西出來以後,大家還要經過學習弄半天才能把它搞懂,它需要有一個過程。我覺得美術館我們更多是推向一種新的試驗性的東西,更多是為了推動人們的審美發展,這一塊今日美術館還是跟別的美術館不太一樣,還是看得非常重要的這一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