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北京國際設計周公共藝術淪為晾衣間垃圾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15 08:51:47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公共藝術淪為晾衣間垃圾場設計師只想死

上週五,午後的陽光正烈,位於大柵欄西街的觀音寺街面上,行人很少。不過,由街口往西走約六七十米的一塊三角地帶,不足十平方米的地兒卻聚攏著七八個人,有黃皮膚的,也有白皮膚的,操著不同語言的他們做著同一件事兒——拍照留念。吸引他們駐足的是一件呈翠綠色的裝置作品。據了解,這是去年10月北京國際設計周時,由巴西國寶級設計師組合——坎波納兄弟設計完成的。

整條街上,這也是唯一一件戶外裝置藝術。它由中央粗壯的“樹榦”和八根深植于地面、從四週往中間拱衛的“樹枝”組成,外形既像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又形同一座由“絲瓜瓤”編織而成、體態輕盈的亭子。

説是亭子,可真要想走進去歇腳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裏面雜亂地停放著四輛三輪車,其中一輛車的防護鎖歪歪扭扭地綁定在西南一角的一根“樹枝”上,另一輛小三輪車廂裏碼放的四方小餐桌內側,已經結出了蜘蛛網。與之相鄰停著一輛自行車,把手處一副寬大型棉手套還留存在上面,估摸是天寒的時候就停放在這裡的。而一個居民樓下常見的黑色垃圾桶呈60度角斜倚在正北側的“樹枝”上,裏面稀稀拉拉的幾根香蕉皮招來一堆蒼蠅。稍不小心,可能還會踩到寵物狗留下的糞便。這還只是地面上的變化,亭子的頂棚也未能成為清凈地兒,網狀的外罩面為晾曬被褥提供了絕佳的支撐,就連網間空隙也被充分利用起來,懸挂其間的幾件T恤、襯衣在空中來回飄蕩。

炎熱的天氣並沒有阻擋遊人穿行于街巷的興致,不時有騎行而過的旅遊用黃包車從這片三角地轉彎兒。儘管緊鄰“樹亭”西側的觀音寺正在整修,已被建築用擋板遮蔽得嚴嚴實實,但那些每位蹬車路過的師傅,都會剎車,向車上乘客“兜售”一段這座始建於明朝的寺廟的傳説。偶有遊客問到這件裝置藝術品,卻沒人回答。“其實,並不是我們不願意講,只是它既無名稱,又沒介紹,沒法説啊。”劉師傅幹這行快一年了,親眼目睹了“樹亭”誕生的全過程。

下午6時,天氣清爽了不少,可“樹亭”卻迎來了最“遭罪”的時刻。三三兩兩放學路過的孩子把書包往地上一扔,一窩蜂地順著網格往上爬,比試誰爬得快、爬得高。一些調皮的孩子更是撿起地面碼放的小石塊往頂棚上扔,然後笑嘻嘻地看著它們滑向不同的立柱裏去。如今,無論“樹榦”還是“樹枝”裏,如此堆積起來的石塊都足足有三十釐米高。

天色漸暗,孩子們才走,這裡又成為了燒烤的聚集地,只需支起一個簡易的長條狀鐵皮盒子,熏人的濃煙就會從網狀裏爭先恐後地往外竄。本報記者和冠欣攝

鄰者講述

“設計者看到豈不得哭啊?”

韓建科今年年初由巷子深處搬遷到三角地帶繼續經營食品飲料生意,他的店面正對著“樹亭”。他説,常有些經過這裡的老外,比劃著讓他從店內探出頭來,以作為他們拍攝的背景。“只是我這個頭兒不高,人長得也不帥,還真不如單照那玩意兒好看。”一旁的老闆娘也認為那是件挺漂亮的東西,“每回路過都會上去摸一摸絲網”。她很好奇,為啥日曬雨淋的,上面的漆都還完好無損,“一定是品質很好的特殊材質做的”。

在韓建科印象裏,剛搬到這裡時,“樹亭”還不是這般模樣,“那時立柱裏還沒有堆積的石塊,不時還有戴袖標的人會過來轉一轉。”後來,沒人再來看管,一些人索性把這裡當成給車掉頭的場所,一個月前,韓建科預料終會出事的“慘禍”發生了。當時,有人倒車過猛,後備廂結結實實撞上了正朝東的一根“樹枝”,原本口徑張開、牢牢吸附在地面的“樹枝”底部被撞成了一條線,且已脫離地面。現在稍一搖動,整個裝置都會感覺在輕晃。

更令韓建科沮喪的是,“這裡都快成小狗的‘公共廁所’了,一些調皮的孩子也往裏面撒尿。”不過,即便如此,社區清潔隊的保潔員也不會走進去清掃。“説那裏面不歸他們管,除非去撿拾些丟棄的飲料瓶罐或紙片。狗屎蛋兒,根本沒人理睬。”他説,倒是附近商戶,由於擔心影響遊人前來消費,隔三差五會進去簡單處理下。

“要是把裏面的小石塊都移走,整成水泥地面,然後再擺上一兩套桌椅,作為一個休憩的涼亭子,豈不更好?如果再能在週邊置放幾處射燈裝置,那晚上就更漂亮了。”韓建科希望更好的環境能招攬來更多顧客,“有時候,我就在想,要是讓設計者本人看到這一幕,作何感想,豈不得哭啊。”

組織者説

國際設計周時曾有過標牌

北京國際設計周相關負責人曾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活動期間,作品前曾設置過臨時性標識牌以及中英文對照的介紹文字。活動結束後,這些輔助設施都被撤走了。他説,裝置藝術“樹亭”是設計周上最為特殊的一件作品,因為,唯有這件作品存留了下來,成為公共藝術作品。而其他展示作品,隨著設計周的結束,已全部撤離了展場。

至於作品的後期維護,他回應稱,設計周組委會與地處大柵欄的一家投資公司擬定過協議,由雙方共同負責開發和維護。“我們會與對方溝通,儘快將藝術品妥善保護起來。”據他透露,今後,設計周還會面向全球徵集更多好作品,爭取也留在展出位置成為公共藝術品。

專家觀點

豈能一“擱”了之

“其實,像‘樹亭’這樣的戶外藝術品不受‘待見’,在北京並不少見。”2012年首屆全國十大醜陋雕塑評選活動發起人之一的雕塑家包泡説。

在他看來,公共藝術品首先是要做到公共性,“無論是展出作品的主題、形式,還是擺放位置,都應該收集徵求所在地居民的意見或創意,這樣才能讓作品與環境做到有機融合。”

“藝術實施者以為把藝術品擱在社區裏,居民隨時隨地可感觸到,就達到提升公眾審美情趣的目的。哪有這麼簡單的邏輯?”包泡説,這種一“擱”了之的做法,只是讓人開始覺得新鮮,隨後就認為它礙事了。至於藝術品連標識牌都沒有,在他看來,實屬管理機構太不負責任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