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國際公共藝術獎頒獎儀式暨論壇4月上海大學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03 17:47:4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13年4月12日至15日將在上海大學舉行首屆國際公共藝術獎頒獎儀式和公共藝術論壇。論壇組委會主席、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公共藝術》雜誌主編汪大偉表示,這是一個充分體現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將為我們帶來最新的國際資訊,併為國際公共藝術提示多元的發展方向。

141件案例,6大獎項

“國際公共藝術獎”是由中國《公共藝術》和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兩家期刊于2011年共同創立。本次獎項以“地方重塑”為主題,在全球範圍內推舉15位研究員,甄選了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期間創作的141件作品,包括壁畫、雕塑、社區改造、空間轉換、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在不同層面上具有標桿性,為我們理解和闡釋公共藝術的基本內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範例。

六位來資深專家組成核心評委團,主席由前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總裁路易斯•比格斯(Lewis Biggs)擔任,成員分別是美國《公共藝術評論》雜誌主編傑克•貝克爾(Jack Becker),荷蘭阿姆斯特丹藝術和公共空間基金會主管弗爾雅•厄爾德姆奇(Fulya Erdemci),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總策展人長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巴西聖保羅大學當代藝術教授卡提亞•坎頓(Katia Canton),中國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公共藝術》主編汪大偉教授。經過反覆討論研究,26個案例脫穎而出, 最終選出6大案例榮獲大獎。主題聚焦“地方重塑”

對於國際公共藝術獎的意義,汪大偉指出,通過評獎探索和構建國際公共藝術的評價體系,我們將與西方一起重建當下公共藝術的話語體系。首先,我們既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亦步亦趨,需要平等合作,互相促進,獲得平等的話語權;其次,借此機會構建一個國際化的公共藝術研究網路,其最大魅力在於共用國際資源,為我國公共藝術學科建設提供更高水準的學術平臺;再者是以實際項目對舉辦地産生影響力,對地方建設起指導性作用。

國際公共藝術獎的主題是“地方重塑”。作為公共藝術的核心要義,“地方重塑”從不同角度關注和詮釋城市生活與地域文化,關注空間環境,關注人文、歷史脈絡與公眾日常生活,提升人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體現出公共藝術對於重塑城市文明和市民文化生態的意義。“地方重塑”將公共藝術與地方經濟建設聯繫起來,體現出公共藝術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

專家評論關注城市社會發展

本次論壇將重點關注兩大方面——“公共藝術與社會發展”與“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將由不同專家圍繞6大案例做主題發言,以期引發討論。“公共藝術與社會發展”主題發言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教授主持,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裝飾》雜誌主編方曉風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翁劍青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杭間教授、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顧駿教授發言,討論由紐西蘭藝術學院理事會主席約翰·麥考馬克(John McCormack)主持,由香港當代文化中心主席榮念曾研究員、廣州美術學院李公明教授擔任評論員。其主要觀點是,公共藝術是用藝術的語言和方式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的一種運作機制,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發展的特定思考。公共藝術是一種調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段、被融合了的藝術,更多地關注藝術與公眾、藝術與政治和社會機制等一系列外部問題。公共藝術在整個項目過程中起到溝通和協調政府、藝術家、當地居民三者之間關係的作用。

“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主題發言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院長教授主持,由浦江華僑城(上海)開發公司經理黃英彥、上海城市設計規劃院總工程師蘇功洲、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王受之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楊奇瑞教授發言,討論會由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長谷川祐子主持,深圳公共藝術中心主任孫振華教授、紐西蘭戈維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Rhana Devenport擔任評論員。其出發點是公共藝術遵循並強化在城市化進程中從人文環境建設到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從人文關懷到人的幸福指數提升的作用。城市是體現人文環境的重要空間,人文關懷的實質是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涵蓋對精神追求、自身價值和文化權益的切實保障。將公共藝術的概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致力於開展以公共藝術為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由此成為時代趨勢。

國際專家論證本土三大實體項目

三個分論壇分別對“上海地鐵公共藝術”、“上海世博園區改造”和“浙江玉環縣美麗鄉村建設”三個項目進行論證。

上海地鐵公共藝術作品旨在留下上海的城市記憶,打破地鐵站內設計的常規模式,拓展地鐵設計的思路,促進地鐵設計的多元化,提升地鐵空間的文化品質,增加公共藝術在大型公共空間中的存在形式可能性;

上海世博園區的世博源建設目標是“創活力源,建快樂城”,營造快樂氛圍,彰顯快樂主題,將公共空間和文化心理與價值觀念緊密融合,營造人文情懷,實現公共藝術與公共空間及其實際功能的結合;

“美麗鄉村”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環節,其核心是激發人們對生活的追求,提升道德品質和情趣,從根本上説,是促進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倡導藝術對公眾社會的人文關懷,以及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

這三個實踐案例聚集了一批世界頂尖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以期能切切實實地為這三個區域帶去幫助,即使只是發展思路上的啟發。“國際公共藝術獎”聚集全世界公共藝術最優秀的創作人才和策劃人到舉辦地,為當地解決建設問題。今後,哪個地區要解決問題就要申請這個獎的舉辦,用這樣的方式來拓展影響力。

附:評委簡介

 路易斯·比格斯

國際公共藝術獎(IAPA)評委會主席 1979—1984年擔任阿爾諾芬尼·布裏斯托爾展覽協調員,並任英國文化協會視覺藝術部展覽館員至1987年。1986年擔任聖保羅雙年展英國專員。1987年加入英國利物浦泰特美術館,1990—2000年擔任泰特美術館主管。1998年與利物浦雙年展的詹姆斯·摩爾和珍妮·藍晶·裏德一起成為創始受託人,2000—2011年擔任雙年展行政長官。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公共藝術》雜誌主編。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藝委會副主任、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主席、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教育部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藝術碩士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地鐵建設環境藝術委員會委員、上海雙年展藝術委員會委員、上海藝術博覽會藝術委員會委員。

傑克·貝克爾

始創于1978年的美國非營利性藝術機構“預測公共藝術”的創始人和執行董事,《公共藝術評論》雜誌主編。“預測公共藝術”的總部設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作為一名公共藝術家及項目管理者,擅長參與項目,架起連接藝術家創意與地方需求的橋梁,結合社區與機會創作有意義的公共藝術。組織過七十多個展覽、50份出版物和大量有特色的項目。

長谷川祐子

日本東京當代藝術館(MOT)總策展人,多摩美術大學藝術理論和策展專業教授。自2001年起為韋克斯納藝術中心國際藝術諮詢理事會工作;2008年起擔任古根海姆博物館亞洲藝術理事會成員。2009—2010年擔任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董事會成員,2010年起擔任貝尼賽集團Inujima房屋項目藝術指導。

弗爾雅·厄爾德姆奇

SKOR阿姆斯特丹藝術和公共空間基金會主管。1994—2000年擔任伊斯坦布爾國際雙年展主管;2003年—2004年伊斯坦布爾當代藝術館4L項目主管;2004—2005年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館臨時展覽策展人;1994—1995年任教於安 卡拉的比爾肯特大學;1998年任教于伊斯坦布爾的瑪瑪拉大學;2000—2007年任教于伊斯坦布爾的比爾及大學。 2007年第二屆莫斯科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團隊成員。

卡提亞·坎頓

紐約大學跨學科藝術專業博士,聖保羅大學當代藝術學教授,當代藝術館策展人,巴西眾多刊物的藝術評論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