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中國設計,缺的還是創新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2 10:29:43 | 文章來源: 深圳商報

2012年美國工業設計師國際年會在美國波士頓落下帷幕。19日,“體驗設計在中國——中美業界精英論壇”在年會上舉行。由深圳工業設計協會帶隊的騰訊、華為、融一、廣州動景等9家單位的設計師代表亮相論壇,站在世界頂級學術舞臺,向世界發出中國原創設計的聲音。

在美國期間,深圳代表參觀、考察美國設計企業,感受開放、包容的設計氛圍,體驗最新最炫的設計成果。在慨嘆設計強國強大創新力的同時,反思自身不足,直面差距。

發出中國設計聲音

2012年美國工業設計師年會,包含了十八個主題論壇、一個展覽和一次國際設計大獎(IDEA)頒獎儀式,吸引了美國幾乎所有設計所和設計類院校,日本、南韓以及亞洲其他地區、歐洲、南美和澳大利亞的設計師參加。

“體驗設計在中國——中美業界精英論壇”作為整個會議中的一個專場活動,受到了交互設計鼻祖Vogel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原設計學院院長勞倫等全球知名學者專家的重點關注,並吸引了會議現場全球用戶研究和體驗設計的業界知名人士、學術界泰斗、國際品牌企業等150多人出席。

此次論壇由體驗設計專業委員會(UXDC)主席辛向陽教授主持。他對全球交互設計現狀做了簡單分析,併發表了主題演講。騰訊CDC總經理唐沐,結合騰訊用戶體驗核心産品開發的過程、騰訊的行業地位、經營策略、代表産品等,從微觀層面介紹了中國用戶體驗設計的相關情況。作為主題演講者,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秘書長封昌紅則站在論壇主辦方和行業組織者的角度,從宏觀層面闡述了中國從“被認為無設計、到原創設計萌芽,到致力於設計強國”的發展歷程。

封昌紅説,這是中國設計第一次在美國工業設計師年會上擁有專題論壇,代表了全球開始審視和承認中國原創設計。“但同時,在整個會議過程中,我們能明晰感覺到設計強國對中國設計的不認可。畢竟年會是一場國際學術交流的頂尖盛會,而我們的設計之路還很短。但這次我們能在高端設計峰會上發出自己的聲音,雖然不是最強音,但也表明瞭我們的勇氣,中國設計之路任重而道遠。”

正如融一傢具的設計總監李偉淩所言:“在整個會議中,中國設計的實力雖然有限,但我們是足夠真誠的。值得高興的是,我們邁出了第一步,在這個國際論壇有了一席之地。”

差距不止一點點

在整個學術會場中,最吸引全球設計師的是“IDEA設計大獎”的獲獎作品展覽。其中,會議會場設有僅4毫米的超薄3D電視,很令深圳代表團震撼。設計師黃犇在微網志中調侃:當真正的超薄3D電視2014面世時,中國的3D電視可要砸了。”李偉淩在體驗過後也讚嘆不已:它淸晰度高而且180度可視,立體感非常好,打破了以往只能在中間看到立體效果的局限,無論哪個角度都能體驗立體帶來的愉悅,是典型的技術與體驗設計完美融合的作品。”

封昌紅介紹, 展廳中,Key shot公司的最新版本可以在HDR場景中加入燈光以及各種場景變化,克服了過去軟體只能選擇無法編緝的缺憾;PANTONE 公司推出一款能夠掃描任何材質的顏色掃描設備,通過探頭掃描可以準確掃描出生活中仼何物品的顏色,並且精確給出RGB的數值;嬰兒的搖籃和抱被在設計功能上和安全性能上都很人性化……“展覽規模不大但內容豐富,折射出支撐美國穩佔全球經濟霸主的強大創新力。”

“不可否認,這種創新力是我們目前所不能及。人家都已經在研究社會設計、健康設計及商業設計的發展了,而我們還在關注産品的外觀結構。用設計提升品牌的意識都尚未樹立,就別談更高層面的設計了。”封昌紅坦言,“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強大創新力背後的推動力量。正是因為看到了差距,我們也正一步步在努力縮減差距。這是設計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創新力開啟設計未來

此次美國之行,深圳設計師代表感觸頗深。在參觀考察美國設計企業過程中,考察團成員一致表示,在設計公司能時刻感受到催生這種強大推動力和創新力的濃郁設計氛圍。

騰訊CDC總經理唐沐津津樂道此次參觀考察的四家頂級設計公司:Ecco設計公司歷史悠久,但作品仍然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Smart design自由奔放,強調設計應該和用戶建立情感連接;F-i擁有家庭式的辦公環境,強調互動性強的設計,以及設計的技術實現;Big space ship實行鬆散項目組制的管理方式,強調個體主動性。“通過參觀,我發現每個設計團隊都應該有自己的氣質。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團隊,其實也是有內在的基因的。關鍵是我們能否發現、強化並傳承下去。”

李偉淩感慨:“這些設計公司給人家的感覺,設計師都是年輕有活力的,交流的過程也很開放。總的感覺,美國整體氛圍很包容,很適合設計師的成長。我感覺還要多學習美國思維模式及方法,最好能更進一步交流,有中美設計師一起合作做項目的機會。”動景科技的設計總監利璩凱表示:“全球頂尖設計公司對設計流程的管理有著豐富的經驗,這是中國設計機構急需提高的地方。國內人才需要拓展國際化視野,才能跟上潮流,以此開創中國的設計未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