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台灣文化學者解讀“龍”形象 龍圖騰是創意設計作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29 11:02:59 | 文章來源: 深圳晚報

龍年郵票被指為"凶神惡煞"引爭議。

中國龍(一)

中國龍(二)

一直以來,人們習慣把“龍”譯為英文的“Dragon”,然而在剛剛過去的龍年端午節當天,台灣著名出版人、民俗文化家黃永松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時卻提出:以龍的傳人自居的中國人所崇拜的龍圖騰是一個創意設計作品,它與西方兇獸dragon完全不同。

多少年來,龍是中華民族共同敬奉歷史最久遠的圖騰神,然而,龍究竟是什麼?它是怎樣起源的?各種觀點卻五花八門,莫衷一是。有人説它是一種神異動物,有人認為它是雲、閃電等自然現象的具體化和生物化,也有人認為,它是遠古先民對恐龍的記憶,並因恐懼恐龍而産生龍崇拜;甚至也有人認定它是由西方傳入的。

在對龍文化的長期研究中,黃永松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龍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設計,而這個偉大作品的始作俑者,就是黃帝。

不是“Dragon”

而是“Long”

在黃永松的電腦裏,珍藏著海量的與“龍”有關的各種圖片,從考古發現的距今8000年多前的龍造型,到各個朝代的玉器雕龍和服飾圖案,應有盡有,不一而足。黃永松説,只要稍稍關注一下中國龍八千年來的逐漸演變,僅僅從外形上就可以看出:中國龍就和西方龍明顯不同。

“中國龍,除應龍以外都沒有翅膀,頭似駝、角似鹿,是集合了多種動物而設計出來的文化形象,西方龍則是蝠翅,鷹頭或者獸頭,獸身。”

外形的不同還是次要的。中國龍和西方龍最本質的區別還在於它究竟是善還是惡,而這也正是黃永松希望為龍正名的關鍵所在。

今年年初發行的一枚龍年郵票因為被郵迷們指為“凶神惡煞”,一度引發眾説紛紜。票面上,一條大龍正面朝外,雙目圓睜,怒口大開,仿佛正在嘶吼。“一臉兇相!龍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嚇人了?”“它在向誰怒吼發威?”不少郵迷大為不滿,不過也有人表示支援:“中國龍正需要這種霸氣”。

黃永松認為,設計者顯然不夠了解中國的龍文化:西方“dragon”噴火守財,為惡多端,是被聖人剿殺的惡獸,而中國龍卻為人間慈悲降雨,是聖人讚許的瑞獸,因此以往的中國龍形象往往避其正面,而以側面示人,呈游動之態,以喻其行雲布雨之恩澤。

“製作龍、鳳等工藝品的民間工藝師有一句口訣很説明問題:龍愁、鳳喜、獅子笑。中國龍的形象一直是雙眉緊鎖,但這絕對不是兇,而是愁。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一個家庭中父親是龍,母親是鳳,父親是力挑千鈞的一家之主,因而時常面露愁容,神色深沉,不像母親那樣慈祥隨和,經常面帶笑容。”

黃永松説:“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自居,而中國龍在西方同樣發音Dragon,這就使得西方人一下子聯想到基督世界的那種惡獸,産生不好的印象。當今中國經濟騰飛令世界矚目,正所謂飛龍在天。今年是龍年,正是我們應該為中國龍正名正音的時候。”

土生土長八千多年

中國龍不是舶來品

黃永松説,有太多的證據可以證明中國龍不僅是“土生土長”,而且歷史比西方龍要古老很多,所以不可能是西方傳入。

黃永松的電腦中有一張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圖片。圖片中,石塊與陶片堆出了一個清晰的S形龍形,龍首部位放著一個野豬頭骨。他説,這就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龍的形象。距今已經8000年曆史。

“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原始部落廣場中,也有一條19.7米的紅石塊砌成的龍,距今也有7400年的歷史;最早的玉龍也出現在內蒙古,有5000多年的歷史。”

“這些考古都否定了‘中國龍是西方傳來’這種假設。一方面,中國龍有自己獨立的起源已成為定論,而且年代遠遠早于西方龍;另一方面,中國龍也有獨立的演進過程。”黃永松説,商代之前,龍的起源因為沒有文字記載,都是考古引發的假説,而此後龍進入了有史可考的時代。在8000年漫長的演化中,龍從最初商代以前的無角,到商代後有了角,到唐代兼有獸身與蛇身,再到宋代統一為蛇身,至此龍的定型大功告成,之後各朝只是微有調整。

西方龍的起源和演進則完全不同。黃永松告訴記者,西方的龍從古希臘開始就是以惡為主,古希臘龍稱之為Drakon,是英文dragon的前身。

黃永松説,Dragon最早是凱爾特人的崇拜對象,中世紀維爾京人將自己的海盜船船首雕刻成Dragon的樣,而基督教的誕生,使Dragon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宗教往往將原始神物貶低醜化,比如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就將原來土著神阿修羅‘貶’為惡魔。”

在西方傳説中,龍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禍害人,被神消滅的命運”,有很多惡龍的傳説。而在西方的英雄史詩,如希臘神話、北歐神話,日耳曼神話中都有英雄屠龍的故事。

龍是創意設計作品

設計師是黃帝

而這個作品的設計者,正是黃帝。

黃永松告訴記者,史記有記載: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學者們認為,“合符”一意是滅蚩尤後合兵符,另一意則是會盟各部落創造共同的圖騰,因此後世才有“畫龍合符”的傳説,而幾年前,河北省徐水釜山頂的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則印證了這一點。

200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韓立森帶隊,在釜山山頂黃帝廟遺址發掘出了明代的建築基礎和明代崇禎年碑額,金元的建築殘構,唐代陶器碎片,以及距今3500年的商代繩紋陶片,並在其下一米處又挖出殘碑,殘碑上有殘字“黃帝時諸侯合符即(此)……最著龍之先”。

“通俗地説,‘合符釜山’是黃帝融合各部落的第一次‘建國大會’,它是中華民族的創元盛事,也是中華文化自覺的原點。”黃永松説。

“那個時候各部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黃帝就讓各部族帶來自己的圖騰動物。有的部落帶了魚,有的帶來老虎。黃帝拿了一個籠子把這些動物放在裏面,龍的發音就是從這裡來的,也是聚集在一起、團結和諧的意思。黃帝和他的大臣很聰明地把主要的動物特徵搬出來,集合成了我們今天龍的圖像。”

南宋羅願《爾雅翼》説龍的形態有“九似”,即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而黃帝等人共創的圖騰龍,也逐漸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符契,成為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統一的標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