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荊雷:建構面向未來的設計教育體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21 15:25:08 | 文章來源: 設計·中國

《中國設計》:您怎麼能看待資訊技術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改變?資訊技術的發展對設計教育的推動體現在哪些方面?

荊雷:發端于技術變革並以技術推動為主體的資訊革命,將引發包括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在內的一系列變革。從生産力決定生産方式的角度,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最初僅僅體現為生産方式的改變,但是隨著歷史的推進,“分工”已經慢慢地沉澱為一種社會結構形式,甚至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因此,資訊時代的到來,不僅會影響我們在技術層面以及社會結構層面的觀念變化,也將逐步延伸至思維方式的層面,具體表現在,推動資訊變革發展的數字技術、智慧化技術等將逐步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平臺,如同逐步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一樣,使我們以往已經形成思維定勢的“專業化”、“分工”等概念不再拘于縱向深入的探究,而更加關注橫向的思考和聯繫。如果我們真的認同資訊時代的到來,那就意味著在這個新的平臺上有可能會發生一次比較大的變革。從設計教育的角度,以往看似清晰的、以物質載體為界限的界定學科專業分類的方式,將會逐步向關注人、社會、自然的關係以及面對當今所出現的問題而尋求解決方式的轉變。可以肯定的是,這場變革不可能是在瞬間完成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設計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在今天的語境下討論設計人才培養,必須要有一個宏觀的視野和更高層面的整合思路,基於當下設計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去研究人才培養方式和目標,而不是停留在今天這樣一種學科分界明顯的狀態下思考問題的出路。當前的學科劃分看起來越分越專業,但是事實上分科造成的知識割裂狀態已經越來越明顯。我認為,資訊時代真正帶給我們的是思維方式和觀念的變革,這場變革要求我們從原來的分裂、分割的狀態進入到整合思考的狀態。

《中國設計》:不僅僅是專業知識處於分裂的狀態,人們潛意識中關於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認識也存在一種割裂,您是如何看待當下語境中傳統與現代關係的?

荊雷:人們在説傳統文化時總是將其單獨分離出來,似乎傳統與現代分處於兩個互不干涉的玻璃盒子裏。這種割裂的觀念也來自於分工思維的影響。人們習慣從橫向的軸線上把學科或者社會現象分割成很多的方塊,並安置在相應的小格子中,使它們各自為政,互不干涉;而從縱向的軸上,也習慣於把傳統和現代劃分在很多的格子裏,也是各歸其位,互不聯繫。很多年輕人在潛意識中用一種憐憫的心態來看待傳統,好像傳統是為了文化發展,而需要去發掘尋找的東西,並報有一種“為我所用”的功利心態。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講,傳統是融在我們的血脈中無法割裂的一種文化基因。很多人在國外生活很多年後,發現自己仍然是“中國人”,這種認同的文化基因來自於他從小耳濡目染所受的文化浸潤。有一個現象值得人們思考,為什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或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能對今天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割裂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他們體察到在當今國際化的背景下,這種割裂會導致人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出現問題,並努力尋求傳統與現代的連結,希望把它們完整地修復起來。但在70後、80後甚至90後的思維中,傳統與現代仍然是兩個分化的概念。因此,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全球化、生態危機、國人對自身文化認同和精神回歸等問題,已經不是一個學科的知識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一個更高的視角和更加整合的方案。

《中國設計》:資訊時代人的交流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電子郵件代替了寫信,書寫方式的變化給人的思維方式帶來了哪些影響?

荊雷:今天我們通過短信、微網志等方式可以很迅速的得知對方的情緒,即時的、多變的、淺層次的現象,隨時可以傳遞給他人。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時最可貴的是需要沉澱下來並具有穩定性的。比如,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是通過書信來與家人溝通,來回兩封書信最短需要兩周的時間,那時寫信會仔細地組織文字,思考措辭的語氣,然後耐心地等待回信。情感在這個期待的過程中沉澱下來,成為一種美好的記憶。資訊時代的情感表達,包括設計表達,有著即時而豐富的特點,沉澱和醞釀的週期縮短後,難免會有一種浮躁的感覺。還有書寫的方式,數字媒體硬體的發展目標可能始終是希望能夠提供給使用的人以綜合的感官體驗,然而,就目前來説,螢幕、鍵盤和滑鼠的觸摸和點擊,帶給人的視、聽、嗅、味、觸的感官體驗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人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記憶總是與具體的而又綜合的感官體驗相關聯,與人的唯一的表達形式相關聯。這也許將是未來發展的目標之一吧。

《中國設計》:在今天的資訊時代語境下,設計院校教育理念的調整應該從哪些方面展開?

荊雷:目前設計學科的升級和調整對於設計教育的發展是有利的,不過也能看到權宜和過渡的痕跡。院校教師和管理者也能夠意識到,當你沒有能力通過改變機制來改變既有的教育模式時,可以從課程設計到教學方法等方面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首先需要讓學生明確今天的學科分類或專業分類方式不是約定俗成、一成不變的;其次,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組織不同專業學生共同完成課題、項目的實踐方式,實現學生對專業融合性的體會和理解,在更為綜合,也更為面向人才培養目標、面向社會需求的層面,完成在專業知識和綜合素養方面的自我塑造。

《中國設計》:如何在設計教學規劃中,優化現有的係科設置和課程體系?

荊雷:我主張以課程體系建構教學模組。首先,課程設置應該以宏觀視野來建構,而不要做得太具體。其次,在授課方式上要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納入過程互動評價和過程研究等環節,盡可能地展現開放、交流、共用的平臺構建理念,以及過程中組織、協調、管理、運作等強化學生協作意識和管理意識的綜合訓練。比如結課提交的可以是有前期的調研報告、創意草圖、創意報告、效果表現、材料工藝、生産分析以及市場預期等完整的綜合性課程報告,使學生主動地帶著問題去尋求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也可以通過課程設計中圍繞課題需要納入的相關學科的講座來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老師了解課題的每一個關鍵環節,並且參與整個項目運作過程,隨時給與學生評價和引導。今天,在現有的社會背景下,很多教育界的同行試圖在既有體制下進行教學方面的調整,並希望獲得認同和改變,但是走完這條路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並不是每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都在發生變化。

《中國設計》:教學相長、師生互動一直是我們強調的教學理念,資訊時代便捷的資訊傳遞方式豐富了教學互動的方法,您如何看待資訊時代條件下師生關係角色定位的變化?

荊雷:我覺得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閱讀、瀏覽、理解、了解等不同層面的資訊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必定要涵括多種類型的網路站點,教師要對學術性、專業性的網站有所判斷和了解,為學生提供一個不同層面的、開放的資訊平臺,讓學生通過這個平台中去了解知識,獲取資訊,並通過交流實現資源共用。學生可以在這個框架下形成個人觀點以及運作的途徑和方法,實現框架約定下的自我成長。從角色定位角度來看,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多的是圍繞著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去塑造學生整體人格的引導者,而不應成為制約個體個性發展的羈絆。這就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在課題框架下推動學生自己實現,讓他們意識到:藝術真正的個性是創造力,是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前提下把創造力發揮出來;當然也要讓他們知道,個性既不是無政府主義,也不是自由主義。

《中國設計》: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對專業資訊尚缺少判斷能力的學生,建構自己的資訊獲取能力?

荊雷:網際網路不僅是娛樂工具,更重要的也是終身學習的工具。國內的網際網路資訊量非常大,網路覆蓋很迅捷,並已發展成為一種娛樂方式以至於文化方式,這其中自然有值得警惕的負面因素。回歸本原來思考,技術本身並沒有錯,是我們對技術的價值取向有偏差,才導致今天的很多問題。對於學生而言,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重點在於怎麼對其正確的認識並加以利用。

教師可以儘量為學生提供一個科學的資訊框架,引導學生去蒐集、篩選、識別資訊。有時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瀏覽什麼樣的網站、關注什麼樣的內容體現了他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水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教學相長的一種表現,在今天資訊豐富且資訊傳播渠道廣泛的背景下,一名稱職的教師並不一定要表現在他知道學生所知道的所有內容,而是應當能夠整合凝練出獲取資訊的方法和途徑,並傳授給學生,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如何獲得資訊,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總結、判斷能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