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2010年30年間,我國設計教育規模的急速擴張,在世界上都極為罕見。
◆如果連“畜牧學院”“政法學院”都開設“設計”專業,是出於社會需要還是辦學規模的需要,就非常值得懷疑了。
“藝術學”今年獲批成為我國研究生培養專業目錄中的第13個門類,這一變化必將迎來我國藝術學領域新的繁榮發展。但與此同時,如何形成與我國自然人口與社會發展特殊性相符的教育規模、如何保持在快速成長中功能合理、配置得當的格局、以及如何推動藝術教育真正成為優質教育資源等一系列相關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
前不久公佈的一項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美術學、音樂學為失業率最高專業,紅牌警告專業中動畫排在首位。
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美術學、音樂學“看上去很美”,卻是失業率最高專業,這與這兩個專業的供過於求,超前于社會需求有關。紅牌警告專業中動畫排在首位,中國動畫教育潛藏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給動畫行業帶來深層次隱患,這也是近年來整個設計教育急速擴張的一個縮影。
以設計教育為例,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優秀設計人才的需求是明顯的,但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也日漸尖銳。
2010年我國設計類院校已達1448所,有6593個專業,40.7761萬名學生入學。以大學本科四年學制計算,這幾年全國學習設計相關專業的在學人數就超出130萬人。我們不妨作個比較。在被作為樣本的11個國家中,美國是設計教育最為強勢的國家,但每年的設計專業畢業生人數僅為3.8萬人;南韓緊隨其後,為3.6397萬人;日本排第三,為2.8萬人;芬蘭、挪威、丹麥、瑞典這些世界聞名的北歐設計國家,設計影響力遍及全球,但每年設計專業畢業生人數始終只在幾百人上下,儘管這些國家都極為重視設計産業,並且都推出積極的促進設計産業發展的國家政策,但也並未將設計教育發展成超常的規模。
可見,設計教育的發展既與國家重視程度有關,也與一定的國民經濟規模有關,並非一個可以無限擴張的教育領域。設計並不是一個人數越多貢獻率越強的行業,相反過多過濫的設計人力資源反而會加劇設計競爭的失序,從而引起整個行業的低質傾向,這也是中國動畫界對當下動畫教育盲目發展深感憂慮的原因。據統計,每百萬人口中的設計專業畢業人數,美國約為130.8人,英國約為218.2人,日本約為219.3人,挪威最低,僅為37.2人。以中國最近普查人口總數13.4億的基數來計算,這一數字應為340人左右,即使不算最高,但已經遠遠超過美、英、日這樣的設計發達國家了。
師資配備的嚴重不足、人才培養的低端化傾向、教學定位的趨同、教學內容的匱乏,以及人才能力與社會需求的相悖是藝術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擾。
高等教育當然不僅僅是提供合格的勞動就業人口的教育,但是超常的教育規模中隱含的價值導向卻令人擔憂。問題的關鍵當然不在這些龐大的數字,而在超常的規模中所隱含的結構性矛盾。
如果按照1982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仃的報告中所提到的師生人數來計算,當時的生師比大致可視為3:1。這就意味著,按這個比例今天約需要40萬師資才能接近我國上世紀80年代曾經達到的設計教育水準。暫不論上世紀80年代380多名師資中藝術大家、一代名師所佔比例如何與今天相比,且按1440余所院校平均擁有師資力量來測算,則每校至少約需教師277人,與現實相比,其中缺口就不言而喻了。如前所舉的動畫教育界,涉及院校近千個,而在這些院校中被認為“真正具備師資條件的學校最多不超過30%”。
在人才培養的定位上,多數學校定位趨同,而且明顯趨向低端化。大量高職院校發展起來的動畫專業定位在動畫製作環節,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脫離。以技術操作為主要內容的課程使得學生很難具備真正“設計”産品的能力,更無法了解社會、了解市場和想像未來。真正的設計教育是培養為未來指明方向的能力,即使從最現實的層面來看,這種能力也不是一種只與現實要求簡單對應的關係,真正能夠發揮這種作用的設計者需要充足的社會經驗與人文學養,需要具備創造力與引導力的真才實學,對於一批剛剛年近二十歲的年輕人,要經過一系列複雜、深入的訓練才能接近這樣的目標,這個教育過程是不能出錯的。而一個無限擴張的、“低端化”“趨同化”“空殼化”的教育模式則是無法勝任這種教育要求的。這正是面對上百萬人口如何展開“設計教育”的令人擔憂之處,也是筆者認為需要對其進行科學規劃與規範化調整的原因所在。
今年正值全國教育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及制定“十二五”規劃之年,藝術學學科乘勢而進、勵精圖治是沒有疑義的。但是科學的規劃離不開科學的認識,如何正確對待學科發展與教育學術的關係仍然需要更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學科建設指標已形成高校建設中的某種“GDP效應”,熱衷學科覆蓋導致學科結構與教育規模的失控。
從教育發展的品質要求與量化標準相結合的評測指標體系來看,學科建設的發展也意味著教育的發展,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即便如此,筆者仍然贊同學科建設不能代替學術建設的觀點。畢竟對於高等教育而言,學術發展是立學之本;對於藝術學科而言,執于學術之真、深於人文之善、精於創造之美,都為學術真諦,也都為立學根本之所在。
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學校而言,資源的保證、結構的合理、標準的精深都是必要的條件,而對於教師而言,精力的保證、目標的專一、學養的精進,都是當然的前提。而這些,都需要對教育的規模與定位進行認真、科學的規劃。一所即使其他學科成就卓著的名牌大學,如果沒有長期的準備與深入的探討,可能未必能勝任藝術教育;一所在某個方面學有專長的藝術院校,如果沒有合適的條件與資源的支援,也未必就能在所有藝術領域都能教有所成。更何況事實上多數學校還沒有達到上述的水準。
以我們目前發展到如此規模的設計教育而言,實際上沒有進行過任何真正意義上的需求論證和規模測算。根據2010年的統計,全國開設設計專業的院校數最多的10個省市為:北京、廣東、山東、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浙江、河北、江蘇,其中相當部分是原先設計教育基礎並不明顯領先的省份。計劃招生人數河南、廣東、湖北名列前三,辦學資源名列第七的河南招生數名列第一,而辦學資源最強的北京名列第九,從中略可看出不同地區面對招生規模的不同態度。
目前我國包括西藏、青海在內的邊遠地區都已經開設了設計專業,從社會與經濟發展對於設計專業的需求來看這是好事,但是如果連“畜牧學院”“政法學院”都在開設“設計”專業時,是真正出於社會需要還是出於學科覆蓋或辦學規模的需要,就非常值得懷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