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李嘯海:世博志願者標誌的中國印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12 14:27:29 | 文章來源: Arting365.com

設計之路

記者:在學習期間有沒有令人難忘的經歷,大學對您人生的影響是什麼?

李嘯海:這肯定是很難忘了。我在山東工藝美院上學的時候整個學校只有三百多學生,有三百多老師,基本上大家都認識,一個專業一個年級就一個班,一個班十幾個人,少的才幾個人。當時印象很深的是老師很親切,年輕老師特別多,剛入校時,石增泉院長當時是我們的輔導員,我們有政治輔導員和專業輔導員。王少君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我們的感情是比較深的。第二影響最大的就是專業了,其實我們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設計,在考之前不知道設計的概念,當時都是畫畫,畫石膏像、速寫什麼的。真正設計的啟蒙是在山東工藝美院接受的,進校以後逐漸知道什麼是設計,什麼是現代設計的理念、方法,就這樣一點點熏陶出來。當時大家考什麼專業概念沒有特別的清晰,現在的學生都對設計的認識很清晰,知道這是應用學科,那時候的我們連這些概念都不知道,所有的專業的積澱都是那時候在學校吸取的。

記者:畢業之後您又從事了哪些工作?

李嘯海:我畢業以後是在一個中專當了十年老師,然後就做了全職設計師了,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畢業以後,2001年在母校做過“設計快樂”展,影響還是挺好的,我們八人都是山工藝的畢業生,想法很簡單,回母校彙報下吧,大家都積極響應,就做了這麼一個活動。也是想在濟南這個地方活躍一下設計專業的氣氛,在專業圈子裏有一個互動和交流,當時還是投入了很大的財力物力。我們是第一批回去做展覽的畢業生,而且還是以群展的形式出現的。當時潘魯生院長和老領導都很支援我們。

記者:現在很多設計專業的畢業生進入公司以後發現自己的上升空間越來越狹窄,發揮的空間不大,所以難以堅持下來,你這麼多年從事設計工作的動力是什麼?

李嘯海:我認為最大的動力是喜歡、樂趣,設計其實是很累的,但喜歡它,就會努力去做。我最初是學工業設計的,後來轉做平面設計,也是因為愛好和興趣。在大學學習時,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天晚上聽沈祝華老師講設計概論,看的幻燈片很多大師級的劃時代作品,這些作品都很注重究功能性,後來我在設計時一直把功能性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這和最初受到的這些設計理唸有關。

有段時間平面設計在國內被稱為裝潢,處於附屬的地位,現在學校改為視覺傳達,這樣更準確些,也説明社會越來越重視設計,雖不盡如人意,但比20年前我剛畢業時已好太多了。現在,我個人還是更願意用平面設計師的稱謂,等條件成熟了,也會重拾産品設計的。

記者:在這充滿禪意的與石問茶,環境很愜意,聊得也愉快,最後,能簡單表述一下您的設計感悟嗎?

李嘯海:每個設計項目,其自身就有與生俱來的獨特品質,努力找到“她”,就成了...... “她”是概念,也是形式;“她”是因,也是果。

   上一頁   1   2   3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