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李嘯海:世博志願者標誌的中國印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12 14:27:29 | 文章來源: Arting365.com

李嘯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1987級畢業生,Hi,Design Workshop創立人,世博志願者標誌設計者。

標誌修改前後的效果

世博志願者標誌—中國心

記者:您認為世博志願者“中國心”的標誌,能夠得到認可的原因是什麼?

李嘯海:世博志願者標誌從總體上來講帶有明顯的中國印跡,這是它所具備的一個最主要的資訊點。任何一個世博東道主國家,都會在標識系統或其他展示載體裏面體現自己民族獨有的東西。我將創意定到漢字上,並沒有用傳統圖案,是因為漢字是大家最常用卻經常被忽視的元素,非常有代表性,古代的紋飾離我們生活很遠,但漢字我們一直在用,這是一個很親和的民族符號,可識別性也好,更是一種東方意蘊的表現。漢字的表現形式很多,最終我選擇了“心”字和彩帶相融合的概念來表現世博大“party”的歡快氣氛,也更符合志願者的內涵,而且世博會的主標也是一個漢字,這是一脈相承的。最終完成的志願者標誌 “中國心”細節的表現很流暢,很現代,感覺明快。

記者:標誌的色彩選用了從綠到紅的漸變色,這種表現手法有沒有特別的講究。

李嘯海:色彩的使用我也做了很多試驗,之所以這樣應用,首先是基於本項目的性質,想通過色彩表達歡愉和活力,同時,漸變色也能很好的表達舞動絲帶的感覺。至於漸變色的順序,是因為綠和藍、藍和紅是有銜接性的,如果反過來紅直接和綠銜接會很“搶”,完全是個強對比,這實際上是順應了色譜裏面的一個規律。我也嘗試過不同的搭配,不同變化,不同平塗色,最後感覺在視覺上還是這種漸變色可能更適合它流動的效果,立體感更強一些。最後定下來的方案,主體色藍色象徵上海這種海洋文化的開放、熱情。標誌中的過渡色和多色的應用與現代印刷技術以及載體的變化有關,當漸變色應用完全沒有技術障礙的情況下,標誌色彩有更多的發揮,可以避免審美的疲勞。選用何種色彩形式,最終應是項目的性質和傳達的目的決定的,找到最適合它的,就好。

記者:最終採用的方案與你最初提交的方案相比,基本形的變化大嗎?

李嘯海:當時提交的草案與最後定下來的方案相比,整體結構沒有變化,細節上變化比較大。在調整的時候應觀眾的要求突出了“心”字中隱含的“和平鴿”的意象,這樣更適合不認識漢字的國際觀眾的解讀。調整基本上是為了使細節更飽滿,顏色更準確、細緻,視覺上更舒服。

記者:您最初想用心形的表現方式,後來又嘗試了英文,到最後又回歸到漢字,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設計方案時持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李嘯海:在做的時候並沒有給自己下任務,只是對這個項目有感覺才來參加,如果沒有感覺或是自己做的不滿意就不參加,心境很放鬆,這樣的狀態可能出來的作品沒有那麼多的局限。

記者:你認為一個好的標誌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李嘯海:好記,好看,好用。是好標誌應有的基本點,我稱它“三好”要素。標識,作為資訊傳達的符號,首先要讓人産生記憶,一個特別的概念或一種新的形態,都容易讓人産生記憶;好看,是美學原則,比如,有些標識概念不錯,但是它沒有相應的適合的手段來表現,它做出來並不好看,同樣這個概念,換一種表達方式可能就很好,專業修養往往在細節上更能體現;第三個就是好用,一個標誌有可能單獨看的時候都很好,一旦應用起來卻出現很多問題,這是因為在設計的時候太把它當成一個完整的獨立體了,其實標誌很少單獨使用,大部分都是與它相關的資訊在一起使用的。像2008北京奧運會的標誌,在實際運用中,特別是在會場的環境中,我留意過,標誌出現的很少,倒是那幾個漢簡味道的英文字體在撐場子,到處都有,具體因由我不清楚,我想可能和標誌的延展性不強有關,應用起來不如字體在視覺上更舒服,更靈活吧。在做世博志願者標誌的時候我也考慮了在應用中的一些效果,有時候也模擬一些場景,看它的感覺對不對,這個在初期的時候都是要考慮的。

1   2   3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