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從古代設計思想中看設計的倫理性因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14 09:41:13 | 文章來源: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黃榮永

 

中國古代的設計思想對於設計的倫理性不乏精粹的論斷,其思想精髓對現代設計仍然具有形的意義。設計的倫理性體現最為顯得就是政治階級意識,這一點在古代設計思想中表述的最多,成為維護國家穩定和帝王權威的工具。對於政治階級意識在設計中的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儒家的思想,以及對儒家思想進一步發展的理學的思想。儒家思想標舉“禮、孝”思想,為統治階級服務,很明顯的體現出了設計要體現其階級性,以“禮”為本,以“孝”為根。古設計應該怎樣體現這種地位差異的階級性,“孝”成為鞏固“禮”的思想基礎,宋程朱理學所提的“理”即為“天理”,他們的“理”的提出應用,卻是帶到封建道德的準則上。所謂君子、文子之綱宣揚這一套等級秩序,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方古尤存的天理。在許多散的設計思想中也可以看到設計的政治階級意識。如:“格物致知”的設計思想體現設計階級性,“格物”即“格心物”,“致知”即“致良知”。“物”乃“心物”是封建的倫理道德思想準則,“知”乃“良知”,“知善、知惡是良知”。故由此可知,設計的表現要端正,封建的倫理道德思想準則,以使人知善惡,以維護封建的倫理道德準則。對於設計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的表現,從晏子和墨子的思想來看,墨子對技藝的要求突出一個“儉”字,一個“用”字,除此之外,其他的不加提倡,不同珍奇、好玩無用之物,富室不加雕飾。他要求均平貧富,不聚斂供養以及的私欲,不耽于逸樂,施政提倡相利,教化崇尚相愛,批評公室稅斂沉重,致使民心離散;在市場強行買物,致使商賈絕跡,珍奇好玩之物充斥,使民用的貨物殫竭,等等。提倡一種人與人平等的地位,反映到設計上,體現設計的平等性,即設計為廣大普通的民眾服務。體現階級性的設計趨於平等,處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便平等、順利。晏子思想同時影響到齊景公,齊景公曾經下令“玩好不徹,公市不豫,宮室不飾……止役輕稅,上下行之,百姓鄉親。”墨子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異”説,認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從墨子的思想中更為明顯的體現出人與人之間平等兼愛的思想,消除影響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階級性思想,實現人與人之間平等的交流。人與自然的交流,體現為和諧性。從李漁《閒情偶寄》及《考工記》來看,設計多注重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平等的交流。李漁在《閒情偶寄》的“居室部”中記敘了作者對中國傳統民居室內裝修方面的見解,其中很多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房舍建築的高下“房屋忌似平原,需有高下之勢”,主張“因地制宜之法:高者建屋,卑者建樓,一法也;卑者疊石為山,高處俊水為池,二法也”,在園林建築中體現最為明顯,“開窗莫妙于借景”使“一日之內,現出百千萬幅佳山佳水”,使人如自然,暢神悅性。《考工記》中制輪的標準,體現為設計物要適應自然,“凡為輪,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制輪根據不同的地形以不同的制輪方法,“行澤”擇削薄邊緣,“行山”則是輪子牙厚要上下相等。古代的設計思想都是通過古代的造物體現出來其設計的倫理性,在此通過古代的造物活動來看設計的倫理性。青銅鼎作為體現設計政治階級意識的表徵,“昔下方之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家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青銅鼎作為禮制的反映,“使民知神姦”,以商代末期的青銅鼎為例來看,整個青銅鼎的形制龐大、渾厚、規整、紋樣以饕餮紋(獸面紋)為主,整個紋樣給人以恐怖、獰厲之美,震懾人心。從整個形式上來看,即體現出奴隸主統治的權威和不可企及。古代園林、建築是即造園者善於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疊石、引水、植樹、栽花、修建亭館廊軒、改變地勢的起伏,並化整為零的分割空間,在曲徑通幽中,創造豐富的耐看的空間,並通過多種手法的結合應用,融合繪畫、詩歌、書法、工藝的效能,從而造成籠罩著超時空的文化氛圍的意境,中國的園林建築特別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利用借景、借自然之景造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通過障景造成“山重水復凝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間氣氛,利用各種人造物構建豐富的自然空間氛圍,依自然之山水,利用各種手法創造自然的景觀。如揚州園林等。古代的園林建築工和民居建築的窗花的設計等也非常有特色,將主義的個人性情和審美情趣表像于物,標舉個人的氣質、品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窗花的設計承載著主人與遊客的心靈溝通,將主人的個人性情通過窗花表現出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間接交流,等等這些,無論從古代設計思想來看,還是古代造物來看,基本上體現了設計的倫理性的三個層次。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