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社會測量,測量團體為南水股份有限公司客家山歌合唱團。
作品:聲音的社會測量
設計師:林其蔚(中國台灣)
台灣70後藝術家林其蔚説,他是本屆雙年展第一個到深圳的藝術家。9月初他就來了,為他的展出做社會調查。
在市民中心的地下展場,看到林其蔚沿柱子圍起來的黑色屏障。他會在裏面用6台投影機,用6個深圳音樂團體的聲音,通過一條120米的帶子,讓觀眾變成磁頭,閱讀帶子的資訊,形成巨大的和聲。“我不會做事先説明,哪怕觀眾讀得跑調。”在深圳,眾人出來的將是什麼聲音,他也不知道。
通常,這樣的表演,林其蔚説可以有十至六七十人。“在斯德哥爾摩,二三十人,出來的和音像教堂裏的聲音,也有的像菜市場的聲音,大笑,很快樂。在北京,他聽到的是很整齊的大聲誦讀的聲音,在雪梨則很雜亂,沒有同一性,聲音個性化很強。”不同地方,人群形成的聲音風格完全不同。透過這些聲音,人們可以讀到一個社會,一種文化。
具體的做法是在未告知遊戲規則的狀況下,觀眾依螺旋形座次就座。由圓心由內而外,循序傳出一條緞帶,其上繡有不具意義之音節組合。開始會有部分觀眾先念誦緞帶上的文字,漸漸在多數人的重疊反覆朗讀下,須臾形成轟轟然之和聲。此一音團由弱而強,緩慢、有機、不間斷地持續發展著。磁帶音樂所有的參與者都是主角,在此一實驗狀態中,觀眾的任何臨場反應皆被接受為演出的一部分,而群體互動形成的音團被視為聲音的社會雕塑,或者説,這是一種以聲音為媒介的社群互動測量。“但裏頭也有不念的。”
這種展示互動性很強,創意的形成,緣于林其蔚對聲音的敏感和癡迷。林其蔚是90年代台灣噪音演出場景中活躍的策劃人之一,曾經主持台北縣“後工業藝術祭”活動。他一直以裝置、繪畫、錄影、行為、噪音等媒介手段和材料,探討“聲音與身體”的主題。從2004開始至今,這種被稱為“音腸”的演示已達四十多場。程度是先安排觀眾就座,準備好後就傳帶子,讓大家跟著念,這個過程會被錄製下來。傳完後,他會讓大家看過去的個案,而他們剛剛參與錄製的聲音,就成為下一次展示的延續。
深圳人圍坐在一起,到底會發出怎樣的和音?這讓他非常好奇。所以,當被邀請來參展,他欣然應允並悄然早到,做足功課。“只要能達到讓我的作品能完成展出的狀態,我就不會放過這樣一次機會。這是一個藝術工作者的態度。 ”他認為,能達到作品完成的狀態,除了器材場地,關鍵還是藝術家與大眾主觀的投入。問及他希望達到怎樣的預期效果,他説:“我只希望以藝術來測量深圳社會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