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設計·新媒體

動感身影——倫敦2012奧運會賽事圖標公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7 12:36:31 | 文章來源: www.britishcouncil.org

                                      動感身影——倫敦2012奧運會賽事圖標公佈

 

動感身影——倫敦2012奧運會賽事圖標公佈

                                                       
                                                            倫敦2012奧運會賽事圖標——黑色剪影系列(Silhouette)

 

                                                   
                                                          倫敦2012奧運會賽事圖標——彩色動感系列(Dynamics)

 

倫敦2012奧運會組辦方于當地時間10月16日公佈了38個奧運賽事圖標的設計。和去年公佈的那個極富爭議的logo一樣,倫敦2012的創意再次挑戰平庸與謹慎,最終拿出了兩個版本的圖標——一個是黑白剪影系列(Silhouette);另一個是彩色的動感系列(Dynamic)。據説,後者的設計靈感還源自倫敦的地鐵圖,巧妙地融合了最能代表倫敦城的特點和氣質。這兩套圖標將會被用在商業宣傳、海報、標識導向系統等領域。整個創意大膽、巧妙,其顛覆性以及連貫性令人印象深刻。\

                                                    
                                                                                            標旗

説來也巧,奧運會各項比賽的圖標首創于1948年倫敦奧運會,並從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始,逐漸成為一項傳統。德國著名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奧托•艾舍(Otl Aicher)為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做的設計,被公認為歷屆奧運視覺系統的經典。隨後的奧運會圖標設計鮮有偏離這套經典,用倫敦2012的創意團隊人員的話説——多年來的奧運設計都基於老的技法,容易顯得死板,缺乏表現當下的活力。於是,這支隊伍費勁心思,極力要找到一種有效的平面視覺溝通方法,將奧運體育盛事的核心精神和價值全面地傳遞給人們。

                                     
                                                   圖標在比賽場館外的應用效果圖

                                     
                                                                  護欄

倫敦的這套視覺系統不是什麼大名鼎鼎的設計師或設計團體的傑作,而是來自英國一家本土設計公司Someone。倫敦奧組委品牌部門的雅思敏(Yasmine)説:“倫敦2012的樂趣之一在於,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能相聚一堂。所以一種與當下能更密切聯繫的溝通方式能更好地維繫大家,而不僅僅是資訊導向系統。這兩套平面圖標本身就是很好的平面設計,能強化奧運的品牌形象的同時,其高度靈活性能適用於各種媒體,便於奧運會贊助商和合作夥伴使用。影子系列有很高的辨識度和明確的導向資訊;動感系列的裝飾性和動感度更高。” 雅思敏還很自信地認為,這套圖標設計毫不遜色于奧托•艾捨得經典設計,“我相信這套圖標能觸動並激發每一個人。”

                                                
                                                                                    電話亭海報

為慶祝倫敦2012奧運會一千日倒計時,阿迪達思于10月24日起發售印製有這套圖標的限量版T-恤。此後,這套圖標將會更頻繁地和奧運會贊助商或合作夥伴合作,出現在各種媒體上。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