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非洲雕刻藝術呈現熱帶大草原和雨林之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9 10:44:3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尼姆巴頭盔式面具(幾內亞)

西方社會,藝術通常只是供那些懂行的人玩賞的。非洲傳統藝術卻與其不同,它的實用功能是第一位的(主要用於慶典和宗教)。非洲的鐵匠和雕刻藝人都是虔誠的教徒,他們在雕像和面具中注入了自己的信仰。一件非洲藝術品傳遞了諸多資訊,因而不能將其審美價值與社會和宗教背景分開。

在大多數情況下,非洲雕像和面具並不追求美或被人欣賞,因為這些神聖的物品大多用於典禮和拜物教的宗教儀式,而只有加入了社團的人才有權參加這些儀式。用於典禮的物品不能像西方藝術品那樣陳列在博物館和畫廊中,展示給公眾。在這些物品發揮作用期間,它不能讓外國人、婦女和非社團的人看見,且只是在喪葬、青年加入社團、向天祈雨和祈求豐收等隆重的典禮時才拿出來。這些面具和雕像通常是神秘的動物形象,是祖先和鬼神精神的載體。它們大多是用非常普通的材料,如木、鐵、陶土、稻草和皮革製作的。但是,在非洲也有與宗教藝術不同的華麗的世俗藝術品,是用珍貴的材料如琥珀、金、銀、象牙、稀有木材和寶石製作的,主要用於婦女佩戴的首飾和飾品。

非洲藝術不是單調的,而是呈現豐富多彩的樣式。它可以以兩大地理區域(地域界限並不太清晰)劃分為兩類不同的樣式:熱帶大草原和熱帶雨林。

熱帶大草原非洲藝術的雕刻特點是不注重色彩和細節。大草原樹木稀少,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能見到更多的光線。地域的自然環境影響了雕刻者的藝術樣式,這使得他們很少注重細節,而喜歡簡約和概括的表現方式。在大草原,由於缺乏木料和木材品種稀少,雕刻者只好使用大草原細長樹榦的木料,且多為刺槐木料。因此,這一地區(如薩赫勒)的雕像呈細長形,是用整塊木料雕成的,四肢從不與身體分開,身體被雕成圓柱形。另外,雕刻者善於簡化作品的形狀,使其幾乎變成抽象的——因為宗教禁止製作人像。馬利多貢族、布吉納法索波波族和迦納巴加族典禮用的大型面具都是不注重細節的幾何形狀,而馬利班巴拉族頭飾盔是羚羊或馬狀的,簡化成鏤空的曲線,使動物變成象徵或符號。

熱帶雨林的雕刻通常是誇張和富有表現力的。與熱帶大草原不同,熱帶雨林的藝術更具有現實主義和悲劇色彩。地域環境對雕刻者産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他們生活在林中空地或邊緣(如俾格米人),生活在神秘不可知的恐怖環境,時刻有可能受到野獸和莫測力量的襲擊,為求生存,人們必須不斷地墾荒、與這種環境作鬥爭。他們的藝術自然要為這種鬥爭、併為消除生活在森林中心“綠色地獄”中的焦慮服務。熱帶雨林的大部分雕刻品都是他們信奉的祖先和自然界的諸多鬼神形象。象牙海岸西部的面具最具代表性,上面飾有猴皮碎片、鳥羽毛、彈殼和小鈴鐺,看上去比較恐怖。這表明住在熱帶雨林中的人希望用誇張神秘的雕刻驅趕自己心中的恐慌。當然,熱帶雨林的藝術也不全是這樣的風格,有時雕刻者似乎忘記了他們的恐慌,而表現出某些優雅和放鬆,加彭芳族和巴布努族的藝術就是如此。他們雕刻的女人像和白色面具,表現出罕見的優雅和安詳的美,這些正和剛果(金)及安哥拉喬奎族的面具形成鮮明對比。

非洲藝術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在馬利,多貢族製作的用於宗教儀式的立體主義風格雕像和面具,引起了收藏者和博物館的極大興趣。除祖先雕像外,多貢人還製作了奇異的“多層房屋樣”面具(木板製作,有時高達5米)和十字形的卡那加面具。班巴拉族同樣善於木雕,尤其是頭盔式面具,有時製作與生殖崇拜有關的女人像,但大多表現羚羊,非常有特色。

非洲藝術對世界現代藝術有不小的貢獻。1907年,畢加索到巴黎人類博物館參觀,他被震撼了,因為他在這裡找到了新的藝術語言:立體主義。整個夏天,畢加索用新的繪畫語言創作了巨幅油畫作品《亞威農的少女們》。畫面上5位少女中的3位面部似乎被錯誤地戴上了非洲面具。這3個少女的面部被畫成有體積感的、簡約的幾何形體——矩形或橢圓形,雙目簡化成圓柱形或球形,鼻和口呈方形和桿狀。

畢加索的朋友,如勃拉克、馬蒂斯等也都看重非洲雕刻,並從非洲返回的人類學者和旅遊者手中購買這些藝術品。有些藝術家還把這些雕刻品作為禮物送給朋友,如畫家弗拉明克送給德蘭一尊雕像。詩人阿波利奈爾和佈雷東也收藏了不少非洲藝術品。藝術家們的推崇使全世界掀起了非洲藝術熱潮。

畢加索經常放下畫筆而創作雕塑,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到非洲藝術的影響。和畢加索一樣,立體主義雕塑家也得到非洲藝術的啟迪,他們的作品受到非洲面具和雕像的影響。1910年至1911年,真正的立體主義雕塑流派誕生了,並産生了一批著名雕塑家。可以這樣説,非洲藝術為立體主義藝術家指明瞭一條道路,開創了一種新的風格,打破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對藝術的枷鎖。

非洲藝術為現代藝術家打開了一個新的審美視角,這是走向抽象藝術的第一步。此後,不再追求以寫實的手法表現現實的現代藝術逐漸成為潮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張祖道 社會學攝影60年紀事
· 齊潔爽:荷賽,其實我們很在意
· 中國成了外國建築師的實驗場?
· 首飾藝術給我們什麼啟示?
· FINGERS藝術小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