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設計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攝影的文化觀照 攝影圖像評價方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1-09 14:22:10 | 文章來源: 中國攝影家協會

  一、攝影圖像的視覺文化表現

  中國攝影界隨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現今整個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思想逐步解放,對外交流逐步擴大,實踐活動逐步繁榮,攝影圖像已經進入到一個主題、題材、形式、藝術手法和風格十分豐富的多元新階段,攝影的社會功效也逐步個性化,攝影市場初見端倪,總之,攝影領域裏的視覺文化氛圍在悄悄地形成,攝影圖像正成為社會視覺文化的主要部分。

  於是,攝影人就困惑了,中國攝影傳統有悖攝影特性的嗎?國外攝影的發展究竟是如何體現攝影功效的呢?沙龍攝影一無是處嗎?什麼是紀實攝影?風光攝影如何把握?荷賽是新聞攝影的榜樣嗎?攝影的藝術性和記錄性怎樣區分?我國攝影界文化檔次不高嗎?全國攝影藝術展是攝影發展的指揮棒嗎?攝影界怎麼難與市場經濟掛鉤呢?同時,攝影界內外能準確看待諸如:四月影會、《艱巨的歷程》影展、解海龍的希望工程影展、鄧偉的世界名人專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紀實攝影熱、台灣婚紗攝影、陳傳芬的長城攝影、侯登科的《麥客》、焦波的《俺爹俺娘》、西部風光攝影熱潮、國展的評價標準、廣告攝影的異軍突起、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的新聞圖片編輯風格、《中國國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圖片運用、各地舉辦攝影節和群體攝影創作,以及近年來脫穎而出的一批攝影批評家、理論家振聾發聵的呼聲與倡議等等現象嗎?

   如果有人僅從攝影自身的發展歷史或發展規律來總結或歸納上述某個現象,或用攝影實踐的現象本身來解釋攝影現象的規律,都可能會産生一些困惑的結論,甚至相反的結果。就如前些年許多人僅站在攝影的層面,妄加對紀實攝影樹立評價標準那樣,給社會文化界留下幼稚的笑柄。其實所謂對紀實攝影許多糾纏不清的分析,正是紀實攝影圖像視覺文化所包涵內容的複雜反映。紀實攝影圖像一走向社會,不管是拍攝者或"觀看"者,僅用攝影的語言就再難以準確評價了,因為攝影圖像已附屬了社會歷史文化的積澱。周海拍攝的工業題材圖片初衷是強調對黑白影調的恰當表現,而圖片一經走向世界,人們更多關注地是中國工業化這個非常現實的社會狀況,而非黑白攝影影調了。

  "觀看"是人類一種最自然最常見的行為,但其內部卻有很深刻的心理和社會原因。技術因素在攝影實踐過程中雖然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攝影實踐也説明瞭:在照相術發明後,通過照相機的 "觀看"實際上已變成一種異常複雜的文化行為了,即攝影的"觀看",是主動發現的過程。但攝影的紀錄技術和圖畫般的直觀感受,常常掩蓋了照相機後面那雙眼睛所浸染的文化沉澱。

  同時,拍攝者的文化背景與攝影圖像也並不是線性般對應的,攝影圖像並非文化背景的簡單凸現,攝影圖像、攝影實踐現象是一種文化沉澱的間接體現。初看這是一種簡單的對應關係,其實它們是一種互為融合脫變的過程,所謂有"文化"的人並不一定就拍出有"文化"意味的圖像,而受某種習俗"浸泡"的非"文化"人,可能拍出具有很深文化品味的圖像,因為文化對攝影者的影響,是來自於自覺與非自覺的習慣,這個過程本身在彰顯一種文化,即視覺文化。這種視覺文化的意義就如前面所説的時鐘文化那樣,它不僅是告訴人們幾點鐘而已,它體現一種社會生活習慣,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文化概念。

  這也如人們分析審美時所指:審美感所具有的直覺性,並不是對事物的原始的混沌的認識,而是有著理智的思想的背景的。

  我們站在攝影的文化層面來綜合分析攝影現象,才可能全面理解某種攝影作品的社會和藝術價值,形成對攝影圖像科學的分析和批評方法;建立具有社會文化性的攝影圖像評價體系。

  二、剖析攝影的文化觀照

  我們強調用攝影的文化背景來分析攝影現象,那麼,與之相關的文化和視覺文化又是些什麼呢?

  從宏觀上理解,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範,以及它們的物質形式。即文化有3個組成部分:符號,價值觀和規範。符號是文化的基礎,符號是指能有意義地表達事物的資訊,資訊是事物的狀態或對事物狀態的描述,是文化的表達形式;價值觀是文化的的核心,價值觀是判斷孰是孰非,孰重孰輕的標準體系,是文化的最高境界;規範是文化的重要內容,規範是衡量行為和思想的準則,是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文化"還是對人們不同生存狀態、人化狀態的較全面、深刻、簡明的概括。

  當今人類的經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視覺化和具象化了,這種在當代文化中豐富的視覺經驗與分析逐步構成了所謂的視覺文化。視覺文化的基本涵義在於視覺因素,特別是影像因素,這些佔據了視覺文化的主導地位。我們強調視覺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並非僅僅用視覺文化的符號學表徵來處?quot;圖像史",而是要看到,它所涵蓋的範圍遠遠超過了圖像研究,它的正真的意義如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學者尼古拉·米爾左夫所講的"要用視覺文化瓦解和挑戰著任何想以純粹的語言形式來界定文化的企圖"(見《文化研究》第3輯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在這方面,美國人米歇爾在《圖像轉向》一文中指出"無論圖像轉向什麼,我們都應當明白,它不是向幼稚的模倣論、表徵的複製或對應理論的回歸,也不是恢止賾諭枷?在場’的玄學的死灰複燃;它更應當是對圖像的一種後語言學的、後符號學的再發現……"即"視覺文化是指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誌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範式的一種轉換。" (見《文化研究》第3輯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攝影活動和攝影圖像在現代社會文化條件下,構成了視覺文化的範疇,形成了由下列內容組成的、對攝影圖像評價的文化觀照:

  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交融

  某種文化交融于歷史過程中,並被這個歷史自覺與不自覺地所傳承。在現今視覺社會中,正如人們所斷言:視覺文化不是向幼稚的模倣論、表徵的複製或對應理論的回歸,而是對圖像的一種後語言學的、後符號學的再發現。即視覺文化是人的主觀意識對於這個客觀世界及其關係的主觀把握,深入地揭示了、體現了,人的自我意識活動規律及其自覺地應用於把握認識的自身與客觀自然世界的主觀能力,這種研究早背大家所接受。因此,視覺文化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交溶,攝影所創造的視覺文化並不簡單是一種模倣、表徵的複製,而是一種觀念的創造。

  這是評説各類攝影圖像價值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也是攝影"工具?quot;的某種脫變。

  文化的規範化問題

  規範是衡量行為和思想的準則,是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文化的重要內容。規範包括制度規範、道德規範、習慣規範。習慣規範約束力比較弱;道德規範約束力比較強,違背了要受到輿論的譴責;制度規範則是由國家制定的法律,違背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是攝影圖像帶有社會組織乃至傳媒集團行為規範"標簽"的視覺文化特徵。

  我們在這裡看到這樣的運作模式:攝影圖像的繁榮構成視覺文化因素;視覺文化因素強調規範準則;規範準則又積澱了文化內涵;文化內涵又促使攝影視覺文化化,即:攝影的繁榮--〉視覺文化--〉規範準則--〉文化內涵--〉攝影視覺文化化。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默演——漢斯·歐普·德·貝克個展
· [專稿] 尤倫斯新書發佈+講座:"中國當代藝術"
· [專稿]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月展訊
· [專稿] 元藝術中心——風景的啟示
· [專稿] 2008造型藝術新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