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設計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觀念攝影在中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1-03 16:42:30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首先需要説明的是, 觀念攝影在中國的詮釋一直頗具爭議。它所定義的範圍比較寬泛,從概念命名來説,分為先鋒攝影、實驗攝影、前衛攝影、新攝影等等,但稱" 觀念攝影" 的最多;從以觀念攝影命名的展覽的文章和圖錄來看,其中也不乏大量的超現實主義攝影、風光攝影、畫意攝影、表現主義攝影、抽象攝影、紀實攝影、行為表演記錄攝影等等。有著不同的發展背景,也就得到與西方不同的概念界定。中國的觀念攝影是在理論家、批評家無數次的反覆強調、批判過程中形成的概念認同。這正好順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 "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如果單從概念上講,嚴格意義上的觀念攝影( Conceptual Photography 或稱概念攝影)應該是一種以攝影為媒介的觀念藝術(或概念藝術)創作。其實質是觀念藝術在媒介上的一種延伸和演變。它是從觀念藝術中抽離出來的一種相對獨立的藝術創作手段和形式;它更注重當代藝術的圖像觀念在攝影媒介中的運用和把握,注重觀念藝術的 " 挪用 " 概念(主要是以現成圖像的挪用為主),以及試圖 " 探究和探/ 索攝影表現的本質。" ①

  在中國,當代攝影領域最早出現 "觀念藝術 "(當時的提法是 '觀念主義 ')這個概念,是在 1988 年 4 月 28 日,總第 44期的《攝影報》上一篇題為《我們的作品等待社會的檢驗》②文章中提及的。中國攝影出版社于 1991年翻譯出版的《美國 ICP 攝影百科全書》,第一次相對完整系統的介紹了 "概念攝影 "( Conceptual Photography )的概念。確切地提出 " 觀念攝影" 這個名詞,是在1997 年8 月 7 日,總第 69 期的香港《現代攝影報》上,批評家劉樹勇的一篇題目為《權力——關於觀念攝影的對話》③ 的文章中出現。

  在我看來,中國觀念攝影在1976 年就已經開始有萌芽的跡象。④而到了 1979 年的 " 四月影會 " (北京),以及隨後出現的" 裂變群體" (北京)、" 北河盟" (上海)、 " 現代攝影沙龍 " (北京)" 五個一" (廈門)、" 方尖碑 " (哈爾濱)、 " 人人影會" (廣州)等攝影團體的攝影實踐中便有了更進一步的顯現。但他們卻沒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他們的局限主要原因是對攝影這一媒介的糾纏,而並沒有進入一種當代藝術的思考、評價和敘事語境當中。於是攝影更多地成為了他們負擔。

  如果説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的早期觀念攝影還在滿足於對行為藝術記錄的話,到了 90年代中期以後,正是這些描述與被描述、觀看與被觀看、記錄與被記錄的關係,逐漸地被藝術家抓住並顛倒過來,很快出現了一種專門以攝影形態為最終訴求的當代藝術創作——觀念攝影。隨著這種形態的攝影逐漸被當代藝術家們所認同,到 90 年代中後期,一股觀念攝影熱便在中國的當代藝術領域裏出現了。於是,中國觀念攝影開始頻頻出現在國內外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當代藝術展當中。但究其本質而言,觀念攝影是伴隨著作為當代藝術範疇的觀念藝術在中國的興起而出現的,所以它更多的是針對藝術本體的問題。但做得久了,他們所探討的問題不僅僅局限在當代藝術本體的範疇之內;偶爾對攝影本體語言問題的觸及也可能在不經意中開始顯露出來。

  當新一代年輕藝術家們在不斷的探索攝影媒介創作帶給他們的無限可能性的同時,中國的觀念攝影又開始出現了一種大製作的趨勢。在最近的五年左右的時間裏,隨著中國藝術品在海外市場的火爆,一批在 90 年代開始從事攝影創作的藝術家們開始變得富有起來。有了雄厚的資金作保障,他們的創作也開始呈現出一種高投入,高回報、大製作的狀況。動輒十幾二十萬人民幣的投入,卻有著幾倍甚至是十幾倍的市場回報,便足以證明這一點。

  9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産生的觀念攝影作品,都帶有某種與西方當代藝術接軌的內在需求。由於它沒有得到大多數中國人的認同,所以中國的觀念攝影始終處於一種迎合西方的尷尬境地。與國際接軌,成為中國藝術家們內在的願望。當這種願望逐漸實現的時候,問題也隨之而來。過分的依賴西方,脫離本土大眾的趨勢是中國觀念攝影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是整個中國當代藝術面臨的問題。觀念攝影與其説是伴隨著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而逐漸找到落腳點的;還不如説是中國藝術家們在對西方當代藝術的抄襲、模倣中找到出口的。是否可以更確切地理解,要想融入西方當代藝術的語境當中,就要用西方人能聽得懂的話語方式來言説。但是融入西方之後,我們就必須找到更多自己的話語空間。

  十幾年之後我們看到,中國的觀念攝影正在用一種文化寓言式的影像奇觀來體現中國人對一種特有生活狀態的描述。描述了一個新的社會發展時期,中國普通百姓、社會精英在新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掙扎、苦悶與反抗;同時,也描述出商業社會、市場經濟帶給人心理的壓力以及一種對世俗趣味的迷戀和反諷。因此,值得再次肯定的是,攝影這一媒介作為切入當代文化、藝術的有效載體,已經開始與本土敘事相結合併介入到了中國當代文化敘事的整體語境當中。

  ( Endnotes)

  ① "概念攝影" 辭條,美國紐約攝影國際中心編:《美國ICP攝影百科全書》,(ICP EN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 ,1984),王景堂等譯,中國攝影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二版,第 124頁。

  ② 聯合署名的作者是當時身為中央美術學院學生的王虎、王友身、陳淑霞、劉慶和。由於當時國內還沒有大規模出現這種類型的攝影,因此,並沒有形成廣泛的認同。

  ③後被《中國攝影》1997年9月2日,第773 期轉載。

  ④出現了諸如蒙敏生、王秋杭等人。他們用攝影作品對文革進行反思,帶有反諷意味。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柯克·佩德森——城市印象
· [專稿] 佳士得北京預展
· [專稿] 紅門畫廊展覽
· [專稿] 玉蘭堂畫廊——趙亞南個展
· [專稿] 陳麗雲——編織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