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雄
當電話與傅雄聯繫時,傅雄感到很奇怪,怎麼這個時候還有人想採訪他。傅雄是一家名叫藍線的小唱片店的經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在音樂圈十分有名。因為,在他的小店中能買到其他地方買不到的尖貨,也就是又新又很偏門的唱片。但是,2005年之後,唱片已經變成了一種行將作古的舊貨,而唱片店也越來越多地在這個城市中消失。但傅雄卻一直開著他的小唱片店,傅雄的小店雖然也受到大背景、大環境的影響,但傅雄表示,比起2005年時的焦慮,現在已經很坦然了。
打口帶一代
傅雄是“70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喜愛歐美音樂,特別是搖滾樂的傅雄開始賣打口帶。打口帶其實是一種CD、磁帶的處理廢品,在不要的CD、磁帶上打孔或打口之後就成為廢品,但這種打口帶當年在許多搖滾青年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為儘管打口,但大體只影響一兩首歌,其他的不受影響,於是,打口帶風行一時,甚至聽這種音樂的年輕人在之後被稱為“打口帶一代”。
傅雄在打口帶之後,開始租借櫃檯賣唱片,他搬過無數次店,從東四十條到地安門,從鼓樓到新街口。
1993年,傅雄在新街口開了一家小店,這家店成為一個小圈子內很有名氣的唱片店。當時,新街口一帶成為北京音像業的中心,有超音波等許多發燒器材店,開唱片店的也有幾十家。
傅雄的店與其他唱片店有很大不同。傅雄賣的唱片是他親自挑選的,也就是説,傅雄首先是一個很有音樂品質的老闆,他比許多音樂人、樂評人聽的音樂還要多、還要全、還要偏。而當時的北京,音樂資訊上,唱片輸入渠道上很不順暢,傅雄的小店吸引了不少音樂人,比如張亞東、王迪、宋柯、朴樹等。
與此同時,國際唱片公司也很看好傅雄的小店。當時,還是唱片的黃金歲月,五大唱片公司都想打入中國市場,而國內主渠道引進單位在音樂品位上一點感覺都沒有,但傅雄要的唱片卻令他們很吃驚。於是,他們破例為傅雄這家小店提供特別服務,而一些獨立唱片公司也與他建立了聯繫。
傅雄一開始就堅持賣正版,這也是五大唱片公司非常認同的。傅雄的唱片店只有幾十平方米,而且唱片都是正版,價格都在百元以上。與大多數正盜版混賣的店相比,傅雄必須要做到兩點,一是不能壓太多貨,傅雄沒有那麼大的本錢;二是還要賣很尖端,也很小眾的唱片,這種拿捏、判斷實在需要極好的素質,這比古董店的老闆還要精準才行。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網路的出現也帶來了網路上的論壇熱,在這片天地中,傅雄的小唱片店越來越有名,簡直成了北京另類文化的一個符號性小店,越來越受人推崇。
網路的衝擊
網路再發展下去,對傅雄就不再是好消息了。網路下載、數字音樂帶來了新的消費方式、消費習慣,唱片成為迅速被淘汰的産品。傅雄説,當網路越來越強大之後,唱片業發生了巨變,在新街口一帶,唱片店大多消失,而發燒音響也沒有了家庭市場。唱片店即使賣盜版都沒人買,音響店也只能接一些公司、夜店一類的工程。而這一切的變化只是在這幾年間發生的。
到了2005年,iPod的出現對唱片的打擊更是絕對性的。新的iPod可以自由下載,更能儲存上千首歌曲,一個小電器就能抵得上一個唱片店,這樣唱片店與唱片一樣沒有了生存基礎。
傅雄也陷入焦慮,因為許多人不再來唱片店裏了,儘管傅雄留有數千個顧客電話名單。但經歷了一定時間的下滑之後,傅雄開始找到了一個止損點。在一段時間的焦慮之後,傅雄也找到了小店新的空間。
傅雄認為買唱片逛唱片店畢竟是一種習慣。而且,唱片是一種實體,有一種收藏價值。近年來,黑膠唱片再度成為時髦,一些早期原版唱片也變成收藏品,比如,齊秦、劉錚的一些早期唱片已經炒到2000元到4000多元,而像1994年魔岩三傑的第一版唱片也能賣到300元以上。
一些老樂迷有時會買一張當年他特別喜歡的正版CD,因為,當年他們很窮,現在買一張當做一種心理補償。而另一部分年輕人則有更偏更專的需要,有時候他們在喜歡一種音樂上也會有許多不同愛好,比如,重金屬音樂也分許多風格,一些年輕人喜歡的是一種挪威的黑金屬音樂。他們甚至能收集幾百張這樣的偏門音樂唱片。經歷了五六年調整之後,傅雄的小店生意也穩定了下來。
傅雄於是又找到一種平衡,傅雄説,我所做的只是不賠錢就行的微利經營,現在沒多少人還幹一些只有5%利潤的生意了。
傅雄現在仍然要聽大量音樂,當然,他也要聽網路下載的音樂。傅雄説,與我同時的那些幹唱片店的,幾乎都不做了。但傅雄卻覺得已經幹了近二十年了,已經習慣了,決定繼續幹下去。他説,這種工作對自己而言,還相對輕鬆,有樂趣,另外,別的工作自己也做不來。傅雄還有老北京的一種知足與從容。已經四十歲的傅雄説,人的滿足感每個人不一樣,宋柯賣燒鴨是一種追求,而自己對目前的狀態心安理得。
最後的堅守
現在,純唱片店已經很少了,傅雄的小店越來越成為稀缺與獨特的風景。唱片店,特別是小唱片店,一類是要將唱片、圖書、電子産品店與咖啡店相結合,走的是精品店、時髦化的路子,傅雄喜愛另一種類。他喜歡日本的一些小唱片店,店內狹小,從地到頂都是各種唱片,亂的沒有章法,但專業的,喜歡的人卻可以像進了寶庫一樣找到別人可能連知道都不知道的好貨。
新年剛過,傅雄的小店又換地了,主要是租金問題。現在,傅雄的小店在北太平莊橋下,仍然只有四五十平米,仍然很簡陋,但傅雄卻越來越有一種平常心態。傅雄説,有兩類唱片仍然支撐著他的小店,一類是經典唱片,永遠有人願意收藏;另一類就是偏門唱片,別地兒沒有,只有傅雄店裏能找到。當然,這種唱片也不會有太多需求,許多唱片傅雄只進一張。
傅雄感慨,中國的發展太快,以至於沒有形成習慣與傳統,一些東西就消失了。比如,美國現在仍然有盒式錄影店,一些人仍然習慣看錄影帶,而在北京,磁帶、錄影帶、VCD已經被淘汰了。CD與唱片店、圖書與民營書店也越來越多地在這個城市消失了。過去,歌迷聽音樂、買唱片、看演出,而如今,買唱片已經變成了一種過時的行為。試想,如果CD真的消失了,沒有了實體,沒有了CD封面的個性設計,沒有了一種公共空間的展示,那麼一種文化也就消失了。那時,我們將失去一種習慣,失去一種選擇,也失去一種色彩。
傅雄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他説,他會把小店開下去,不是一種高尚的理想主義的堅持,而只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堅持。北京畢竟還是一個文化的中心,畢竟還是一個最多元、最個性的文化城市。這個城市還是給傅雄留下了一片空間,過去他是一個時髦的另類,如今則是堅守傳統的另類。
傅雄説,有的時候,朋友見到他都很驚訝地説,你還幹這個呢!試想一下,如果再過十年,傅雄的小店還開著的話,恐怕真應該將其列為文化保護單位或是瀕臨消失的文化單位了。
在北京,有許多人在開闢新時尚,掌握新機遇,而也有不少人像傅雄那樣堅持著一種傳統、一種舊業,也正因為如此,北京仍是一個非常有內涵的、生生不息的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