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黃耀明:溫柔的反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5 14:20:21 | 文章來源: 南都週刊

 黃耀明:溫柔的反抗

黃耀明,香港歌手、達明一派主音,創辦人山人海音樂製作公司。作品有《春光乍泄》、《友情歲月》、《暗涌》、《天問》、《下流》等。

中性

熱愛黃耀明的人們説不清他們是更愛他的歌聲,還是他的美麗。是的,美麗——在張國榮之後,黃耀明是全香港歌手中唯一擔當得起這兩個字的男人。

1996年,黃耀明發表了一張叫《五餅二魚》的專輯,其中有一首歌叫《小王子》,詞是他的朋友黃偉文寫的,靈感來自聖埃克蘇佩裏那本著名的同名童話——關於小王子、狐狸和玫瑰花之間學習愛的故事。這本書是他們這個圈子裏的人的聖經。

“戴琉璃冠冕/襯毛毛披肩/到浮華世面兜一個圈/巡視半天/以純情的臉/與霓虹競艷/喜愛成為焦點/一旦停電/還是會閃”,黃偉文奇異筆觸寫下的歌詞,經由黃耀明的綺麗聲線一演繹,令這首歌散發出了天真而奧妙的味道——有一個小王子,他可以永遠美麗,永遠受到寵愛。

“小王子”是黃耀明的形象之一。當然首先因為他是一個靚仔,單看面孔五官,甚至有點“乖乖牌”的意味。他的朋友、香港詞人周耀輝告訴記者,以他的靚已經很吃香,何況他還那麼“溫柔、謙遜、知分寸、懂禮貌”。這樣一個人,人們當然願意寵愛他,照顧他,當他是個孩子。而黃耀明也不負眾望般地不長大更不老去。講話的時候他認真看著你,眼神清亮如初,突然跳出來的笑容則簡單如少年。

無法想像這是一個生於六十年代初的人。

然而一旦上了舞臺,黃耀明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舞步狂野,形象妖嬈,不憚以手銬、緊身制服、豬耳朵乃至電力馬達臀等各種形象登場,讓保守的大眾受到了驚嚇。若非要與張國榮比美——後者淒艷,黃耀明則偏華麗。有一次,他與彭羚合唱《漩渦》,一首描寫情慾深淵的歌,一襲桃紅色西裝施施然出場,捏著一枝玫瑰,欲歌又止,眼神魅惑——所謂勾魂奪魄,明艷照人,説的就是這一刻。全場尖叫,連彭羚都被電到手足無措,方知道一個男人美起來,是要讓女人也黯然的。

黃耀明不認為他是在有意挑戰社會大眾的審美習俗,世界太悶,他只是想搞搞新意思。若説挑戰也是很久前的事情了——二十五年前,他和劉以達剛組成達明一派,請了張叔平來給他們做造型。張叔平盯著黃耀明精緻的臉,建議他留長髮,不是臟兮兮的“搖滾頭”,而是真正乾淨輕逸的長髮飄飄。1986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達明一派II》的封面,便出現了黃耀明秀髮遮眼、星眸閃爍的形象。那時候的香港人還保守得很,和劉以達走在街上,會聽到有媽媽訓兒子“喏,就是那兩個怪人,別學他們”,侄子則對著電視裏的他大叫:“叔叔好妖,叔叔變成女人了!”

要到二十年後,才會有一個高瘦、短髮、眉目淩厲並從不為男性拗出大波造型的女孩在內地出現,並激起人們對中性美的激烈探討。黃耀明卻早在1980年代初便完成了對這種審美的認同和引領。早在少年時,他便喜愛電子樂勝過搖滾,前者清冷,後者喧囂,他偏愛冷的那一款,“令人想到天堂之上的地方”。後來電子樂裏一個叫“新浪漫”(New Romantic)的樂派興起,氛圍迷幻,更特別的是講究造型,“男女都好看,化很濃的粧,穿著各種華麗的奇裝異服走出來,一掃搖滾樂隊一頭髮發一身皮衣的boring形象。”黃耀明鍾愛的德國樂隊Kraftwerk裏的男人們,艷紅襯衫、黑色領結,好像集體從上世紀50年代的英國辦公室穿越而來,另一名英國歌手Boy George則留長髮,畫著濃重的黑眼線,看上去分明就是一個叛逆少女,卻偏要強調自己是“喬治男孩”。中性的時代來了!這個世界開始允許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男孩不一定要陽剛,女孩也不一定要嫵媚。“你可以不男不女,也可以又男由女,我覺得這有趣極了。”黃耀明説。他從不否認日後組達明一派,從造型到音樂,“新浪漫”都是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達與明

幾年前,湯唯接拍岸西的電影《月滿軒尼詩》,片中她飾演的從內地來香港的女孩糾結于兩段感情,每日步履匆匆于灣仔街頭。湯唯摸不準女孩到底是什麼性格,便寫電郵給導演岸西:這個女孩喜歡聽誰的歌?

岸西答:黃耀明。湯唯心領神會。

喜歡黃耀明的到底是怎樣一群人?一個人潮中插著耳機聽《春光乍泄》(黃耀明演唱)的人和聽《下一站天后》(twins演唱)的人有什麼不同?前者,大概會多一些思忖,更喜歡停下來對生命想一想。

這樣的人註定不會是多數,黃耀明的歌也一向被貼上小眾的標簽。然而時光倒流廿年,當年的達明一派卻是毋庸置疑的當紅樂隊、深受大眾歡迎。1985年,劉以達在報紙上發了條廣告,説自己喜歡英倫電子,想組樂隊,要招個主音。黃耀明前去試唱了兩首歌,從此有了達明一派。

兩張同名EP初試啼聲,之後1986年便有了《石頭記》的石破天驚。專輯以“離”“棄”開頭結尾,概念完整,氛圍淒迷。同名曲《石頭記》由香港文化名人邁克執筆填詞,意象脫自《紅樓夢》,古意盎然。1980年代的香港樂壇是樂隊的天下,除達明一派外,Beyond、草蜢、溫拿均大行其道,且均對社會問題有不同程度的切入。但達明依然獨樹一幟。“我們喜歡精緻的細膩的東西,對社會有自己的意見也可以不用喊叫著提。”黃耀明説。

相比劉以達對音樂部分的專注,黃耀明很在意歌詞。《石頭記》專輯中他便提出要詞人陳少琪寫一首“社會不容許的愛”,這便有了暗指同性愛情的《禁色》。一年後的《愛在瘟疫蔓延時》是周耀輝在黃耀明的提議下所作,後者明確表示,他想要一首歌探討有關艾滋病的話題,在八十年代末,這是比同性戀更為禁忌的話題。

“我最後寫的是,人們對艾滋病的回避的恐怖,大過了疾病本身的恐怖。”這個方向讓周耀輝和黃耀明感覺一拍即合。到了下一張專輯《意難平》中,周耀輝更是寫下了更深一層探討性別與情慾話題的《忘記他是她》。如果説最早的《禁色》裏的愛人還站在受害人的角度,《忘記他是她》則徹底拋開了性別的束縛——愛情裏的雙方,是他是她,與性別無關。“寫到這裡真是豁然開朗了。”

這之後他們成為了最好的朋友。後來林夕、黃偉文逐漸加入了黃耀明的製作團隊,但後者始終堅稱周耀輝是最懂他的那個人。“我們的價值觀非常接近,無論關於對世界的看法,關於性別政治,還是關於一齣戲、一首歌。”兩人相熟之後説起來才得知,很多年前他們都迷戀在新蒲崗的麗宮戲院,看下午場便宜的二輪電影:希區柯克、法斯賓德、讓·科克托。當年黑暗中各自孤單落座的少年不知道,有一天他們會再相逢。

1991年達明一派解散,散夥原因至今仍為歌迷猜測。“其實很簡單,最後一張專輯《神經》之後我們都覺得不再有太多火花,能超越當下。”黃耀明説。達明一派的存在僅僅6年時間,但影響深遠。樂評人顏峻犀利地看出了達明一派中黃耀明是精神,劉以達是肉體:中性化的性感,電子音樂的冷、艷、美,文學和戲劇的高度融合,這個結合,“是時空來回轉過來很多次以後才發生的,所以真的不是誰都可以這麼酷。”

之後的二十年,黃耀明和劉以達時有合作,但始終未真正複合。回憶劉以達,黃耀明選擇了讚美他的喜劇天賦:“我很喜歡看他演的電影,生活中他是蠻嚴肅的一個人,但到了銀幕上就好笑得不得了。”

下流

很難客觀地評價黃耀明單飛之後的音樂成績——對於1980年代長大的人而言,達明一派的經典毫無疑問無法超越。黃耀明單飛後的音樂則更綺麗撩人、更個人化,卻也愈來愈被貼上小眾的標簽。黃耀明自視是個溫柔的人,不會激烈的反抗什麼,但溫柔下面是不為所動。1996年,他成立了獨立音樂廠牌人山人海,聚集了一群特立獨行的音樂人——蔡德才、于逸堯、郭啟華,包括後來的AT17等。整個音樂工業的大環境是越來越差,唱片是越來越難賣,獨立廠牌人山人海居然能保持矗立在寸土寸金的中環,像一面不倒的旗幟。

“在香港做音樂不容易,需要用一點幽默感來打發。”

五年前,黃耀明開始頻繁地往來于內地和香港之間。有時是演出,有時是認識了新朋友。他為艾未未的紀錄片做過配樂,和左小祖咒惺惺相惜,他聽萬曉利,最喜歡寫《中國孩子》的周雲蓬——這首沉鬱悲愴的歌與他的風格如此迥異,卻毫不阻擋他希望與周雲蓬合作的決心。但讓香港和內地變得零距離的是微網志——內地的急速發展讓黃耀明吃驚:一面是奔流不息,一面是光怪陸離。

兩三年前他開始著手做新專輯。前一張《King Of The Road》,是難得民謠風的嘗試,青春的念想和中年危機的焦灼包含其中。新專輯則將回歸電子——沒有什麼比這種他最醉心的形式更適合描述當下激情變遷、飛快運轉著的急速都市化的中國。有一首歌叫《紅眼症》,十年前他寫給丁菲飛,如今他拿回來唱卻覺得無比精準:“十年前,內地人民眼紅香港,現在是香港人民眼紅內地。競爭和紅眼症從未停歇。”

但直到《下流》這首歌寫出來,才算給整個新專輯定了調。最初他告訴周耀輝,想要一首講上流社會的歌,最終周耀輝交出的卻是《下流》。這首詞讓黃耀明驚喜不已。“他們往上奮鬥/我們往下漂流/靠著剎那的碼頭/答應我不靠大時代的戶口/他們住在高樓/我們躺在洪流/不為日子皺眉頭/答應只為吻你而低頭”。

周耀輝告訴記者:“《下流》表面講下流社會,是底層的意思。它實際上説的是一種價值觀:這個社會,是不是一定要往上奮鬥、成為上流?有沒有允許我們往順流而下、自在為人的自由?”

周耀輝還記得他和黃耀明第一次一起去內地。那是1985年,他們和一群人一同去黃山。在寒冷的山頂,黃耀明拿出還沒有發行的達明一派最初的小樣給大家聽。在那時的香港,沒有人做過這樣的音樂。兩年後他毛遂自薦給黃耀明寫歌,從《愛在瘟疫蔓延時》到今天的《下流》,調子似乎從未高闊昂揚,那不是他們對待世界的態度。

什麼是黃耀明的態度?今年光棍節(11月11日),繼台北演出後,黃耀明在內地的巡迴演唱會將從廣州星海音樂廳開唱,繼而上海、北京。演唱會的名字意味深長:“上流社(交舞)會”,而他要在其中唱的包括新歌《下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