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民謠音樂的新出路:未來靠版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01 13:36:39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年,圍繞著民謠歌手萬曉利的兩個事件,開啟了校園民謠以後的一個民謠新時代。地鐵站的大幅廣告照,頒獎禮的紅地毯都出現了萬曉利的身影。“怒愛萬曉利”成為京城民謠迷的口頭禪。以萬曉利、蘇陽以及周雲蓬、李志為代表的民謠音樂人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民謠音樂在原有的基礎上又被貼上摻雜著市井、民歌、特立獨行的標簽。

在這之前,還被稱為地下、小眾的音樂類型,突然間獲得飛速成長,新民謠的勢頭越來越猛。歷經5年,越來越多的新型民謠開始通過小劇場、音樂節、話劇等形式與歌迷見面。更多來自社會底層的民謠音樂人崛起並擺脫了生存困境,網際網路與媒體的介入喚起更多音樂人和歌迷對新民謠的關注。

由於近幾年傳統唱片業大環境的惡化,原創音樂一直經歷著被免費下載、版權得不到保護的生存瓶頸。這使得大量優秀音樂人流失,創造力幾乎歸零。好在有類似摩登天空、飛行者唱片和十三月唱片這樣的新型唱片公司,讓原創音樂人更好地表達了自己,也實現了音樂“自救”的趨勢,與正在腐爛衰敗的傳統唱片經營模式説再見。

“民謠在路上”全國巡演將民謠音樂人聚集在一起,以獨立且辨識度極高的音樂風格回歸現場演出,給了新民謠更好的傳播和歌唱空間。因為民謠本身源於單純,它既不需要有人來拔高,更不能被忽視。“民謠在路上”品牌就是為了在這個社會裏尋找一種能夠被延續的純真。它告訴所有人,這個世界還有一種新民謠的聲音,讓你看見美好在路上。

有人説以前靠唱片,現在靠演出,未來就靠版權。新媒體時代,音樂的生存空間應該建立線上上支付和版權環境的提升上。現場演出模式規模化、常態化後,下一步要思考産業的盈利模式。現場演出的門票收入與做音樂投入的資金相比如鳳毛麟角,唯有在戶外音樂節良性發展的基礎上,開拓視頻領域、品牌贊助等新的盈利模式,才能給予更多好的民謠音樂生存與成長空間。(盧中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