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東
傳説中的張亞東是圈內最有魅力的音樂人之一。他説話徐若春風,有著溫潤如玉、獨特柔和的藝術家氣質,但是如果你以為他是“溫吞水”,那就大錯特錯了。前晚,借著這位著名音樂人來南京為3D動畫片《鄭和·海上巨人》做音樂的契機,本報記者近距離地採訪了他,聽他所思所想,你會發現,張亞東是一汪“高山上的湖水”,開闊平緩,深度激情。
在時下的華語樂壇,張亞東一直都被認為是最具有前瞻性和國際化視野的頂尖音樂製作人。但大多數人知道張亞東,是從“王菲”這個名字開始的,他的音樂製作生涯裏也遠不止“王菲”這一個合作者,還有朴樹、李宇春、許巍、汪峰、鄭鈞、林憶蓮、容祖兒、張靚穎、莫文蔚等等天王、天后。張亞東也曾經為《藍宇》、《開往春天的地鐵》等電影做過非常優質的配樂,但是來南京為動畫片《鄭和·海上巨人》做主題曲,張亞東卻低調地表示,“為這種重大題材的動畫片做音樂,我還是第一次。”
《鄭和·海上巨人》的製作公司——南京朱雀影視動畫公司的老總朱義昌對記者表示,之所以邀請張亞東合作,就是想在這種傳統題材的故事裏找一種“突破”的聽覺,注入跟以往不一樣的新鮮音樂。跟張亞東聊起鄭和率隊七次下西洋,可以很輕易地捕捉到他與這個題材碰撞出的創作激情,“鄭和七次下西洋,這種壯舉説明他既是探險家,也是航海家,我特別渴望了解他。我在想,七次航行中那些無法預料的艱辛,還有他要承受多大的動蕩和磨難,我特別想從情感裏找到那個東西,透過音樂使生活在當下的人受到激勵。”
樂壇略顯浮躁音樂淪落為流行歌曲
正像他自己所説的“音樂是抽象的東西”,僅憑外觀,張亞東也有著難以言説的“神秘感”——很難猜測他的年齡,他黑髮中已有了白雪的痕跡,但他的眼神與表情裏還藏著孩童般的無辜與乾淨。問他在樂壇有沒有欣賞的歌手,他很快回答,“很難説有特別欣賞的歌手,現在樂壇略顯浮躁,急功近利。想掌握音樂本身的人並不多,誘惑他們的是明星和藝人的光環。”
因為合作者的名頭和自己的外形,公眾眼中的張亞東有點像一個重量級的“偶像製作人”,大家都知道他很有才華,可是他在音樂領域走得多遠多深,了解者不多。2009年,他出過一張個人專輯《潛流》,有一段方案寫出了他的尷尬,“他執拗的用他最擅長的靜態美學來對抗週遭的喧囂和躁動,並期望在潛沉的音符中得到慰藉,窺見光明。”記者詢問他對現在樂壇狀態的看法,他説:“現在的音樂,對大多數人來説,已經淪落為流行歌曲。願意需求音符美感獲得感動的人,越來越少,現在也不是特別好的時機。所以,偶爾我會有一些灰心。”
堅持培養好人才
做唱片公司像做慈善
張亞東的“灰心”其實是建立在一種輕揚積極的狀態上的,他自己開設的音樂公司旗下簽了一些歌手,他很自然地考慮音樂市場往哪去這些方向性的問題,並且精闢地洞見這個市場裏的問題,“現在是特別難出來一些好的音樂和好的藝人。網際網路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自由,另一方面它難以控制。現在,大家覺得音樂是免費的東西,收費有點難度。”他嘆氣,“有時候做唱片公司,我覺得像是在做一個慈善機構。但是,我仍舊希望培養一些好的人才。”
作為音樂人,張亞東一方面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聽音樂可選擇的範圍更廣了,而另一面則反觀音樂創作者缺乏創造力,“王菲之所以一直受到關注,還是因為她是不同的,她有突破、嘗試。當然個人魅力也是其中一大部分。”這種思考也令張亞東自己面臨著個人內心的困局,現在的他最想尋求的是“突破”,他説,“重復很無聊。我渴望在藝術作品裏尋找的不是認同,而是覺醒的體驗。”
住在音符裏的人
願意“入世”嘗試拍電影
有沒有像高曉松那樣,計劃換一種藝術形式來創造且“對抗無聊”呢?例如電影!談到這個,張亞東説,“我的確也想拍電影,但對我來説不是那麼著急的事情。”他想拍電影的理由,也是很多人想不到的,“音樂太抽象,搞音樂的人是住在音符裏的,他們不太關注現實的東西。而電影是入世的,是一個接近生活本質的藝術載體,是所有藝術的集合,它可以來展現生活,在紅塵裏找到你想訴説的。”
張亞東想拍的電影是文藝片,“我對商業模式不感興趣,對商業模式的套路很反感。現在太多的人在解構、拼貼一些東西,我覺得要從內心找到自己想説的話,是特別重要的。”説到這裡,他沉吟了一下,“我是非常願意住在音符裏的人,但如果住在那裏過所謂‘幸福’、‘平靜’的生活,也很無聊。我更願意不斷地像現在這樣透過看見、旁觀鄭和下西洋這樣偉大的時刻,來看到自己。”
本報記者 張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