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象”—— 石虎的藝術

時間:2013-08-16 09:58:38 | 來源:藝術中國

他用重彩工筆所畫就的帶有“現代壁畫”風格的作品,內容十分豐富,有古代題材如《壁樂》(196×296,1993年),有現代題材如《神夢》(400×945,1996年)、《玄騰》(350×899,1995年),有民間題材的《神門》(137×210,1991年)等。如對這些作品作具體分析,就會感受到藝術家的藝術理想和現實文化流向的矛盾,以及藝術家如何利用這些矛盾轉化為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的。

《壁樂》畫面輝煌濃郁的色彩和人物形象的排列,讓人聯想起山西永樂宮的壁畫,包括一些道具的描繪。這些女性形象端莊肅穆,具有古典正統審美標準。但有意思的是畫家強調了女性軀體的性別特點,畫面前排女性人物裸露著豐滿的下半身,這顯然不是傳統中國主流繪畫所固有的格局(春宮畫又是另一回事),很難説畫家到底是要貶低傳統還是要抬高傳統。只能説畫家在這方面的作為就像他對待文言文的態度一樣,熱愛之餘又忍不住要改變一番,既不希望讓人感到沒有傳統,也不希望讓人感到墨守成規無所作為。當然對這一類問題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人會認為畫家弘揚了傳統,也有人會認為畫家是在調侃傳統。但從整體看,可以感受到畫家是很認真地對待他所熟悉和喜歡的文化以及藝術的,比如這幅作品的細節處理,人物臉部多出一個眼睛或重疊一個鼻子……。另一方面,人們又可以從中感受到立體派繪畫的視覺形式試驗,及對其後的繪畫發展深刻的影響。否則遠在東亞且摯愛中國傳統的石虎,絕不會將此移植入自己的重要作品中。實際上,在他很多重要作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現代派藝術影響的痕跡。比如《祈明》,這次是半裸男性和性器官出現在畫面上,人物頭部的變化相當複雜,希臘雕像似的眼睛,在一個人物臉上卻出現三個鼻子——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畢加索。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件作品《神門》分析,可以看到石虎是廣泛汲取古今中外的藝術而不僅僅是從西方古典和現代繪畫中尋求借鑒因素。《神門》的畫面採用對稱的構圖法則,中間是類似古埃及藝術的正面律構成的一對正反男女,兩側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的門神。作品標題除《門神》以外還寫著:

“家門有坎,國門有關,世門有場,天門有機,棄門無以人生。”

在這“符咒”中兩側的門神威武異常,儘管頭腦已裂,手上模樣古怪的武器也看不出有什麼利害,雙腳也怪怪的象小孩般可愛地往內撇著,就象80年代很多國畫家為表現女人和小孩的天真,一定將她們的赤腳和穿著布鞋的腳畫作內八字那樣。而畫中的男女,特別是正面的女性,不僅多了鼻子,連乳房也全生在一邊並往同一方向生長。當然這完全可以理解為畢家索的立體主義與“正面律”的結合,融合埃及古典藝術為己所用。但還是有一點疑問:這幅畫和石虎上述咒語似的表述有什麼關係?畫和話語的矛盾又一次變得尖銳,觀眾如果較真,就會手足無措。但熟悉80年代以來的中國現代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就會感到正常。因為不僅石虎一個人如此,很多極力追求中國特色的現代藝術家也有類似的表現,就象本文開頭所説的,民間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的結合,傳統筆墨和西方現代觀念的結合,成為近20年中國藝術的主流趨勢。石虎的突出,在於他不忌諱地大聲説出自己之所想,儘管前後不統一而且互相矛盾。有時會讓人感到這似乎是藝術家有意如此,是一種策略——有矛盾才能吸引人,引起爭議才能被關注。關鍵在於作品的功夫要下得夠大,作品本身要吸引人。這點石虎是完全做到了。

石虎有兩件作品可以稱得上是鴻篇巨制,一件是《玄騰六拼》,另一件是《神夢》。關於《玄騰六拚》,畫家自己説是想以美術的語言表現宏大的主題,基礎是中國近代史。他認為其他一些藝術家表現這個主題時往往畫燒燬鴉片或者是畫抗日戰爭,而他的畫面沒有這些具體事件的痕跡。他為這件作品所題詞句是(又是難以理解的語言):

“拋首為爐且玉香,為近代國人奮鬥而銘牌”。

畫面氣勢宏偉,繪畫形象複雜豐富,且重重疊疊,很難辨識具體的事與物。但從畫面整體結構看,那種整齊均衡的方法就象裝飾性壁畫。畫面中央上方是一輪燃燒的太陽,正對的下方是一個寬闊的男人背部,上方兩側古代神祇(一男一女)正面審視觀眾。而在其他寬闊的空間滿布各種形狀、不同造形手法畫的人體、人的肢體、器官、動物和其他物體。畫面雖然繁複晦澀,但大致能感到畫家想表現宏大歷史場景的意願。

相比之下,《神夢》的內容比較清晰明朗。畫家的題詞是這件400×954的巨制的觀賞的鑰匙:

“以絢麗之色彩編制宏偉之神夢,造象億萬國人文明之神聚。”

畫中有神仙、門神、孫悟空,也有軍人,牛頭、禽鳥等。最有意思的是出現了一些帶著紅袖章,身著綠軍衣的學生,有的還做著“不”的動作——就是將手掌伸開向前,一副拒絕一切的態勢,既讓人想起逝去的年代的紅色宣傳畫中的人物神態,也讓人想起可以對一切説“不”的、“大無畏”的造反精神,以及這種精神在每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狂熱表現……從這點來看,不管畫家現實立場如何,他的畫畢竟如他所希望的那樣,表達了“億萬國人文明之神聚”。無論畫家是反諷和調侃還是真誠地讚美,他確實非常有洞察力地將中國文化的一些重要的歷史片段記錄在他的巨幅作品中,而且非常小心,不厭其煩,看似客觀而略帶褒揚地記錄了這些歷史文化的片段。這些片段的綜合,留給觀眾一些超越書面語言的思緒。

石虎説過,“每一個畫家都想構建一種個人語言,用以表達他對世界的看法和感受”;他還説他一直在追求繪畫的“智性原則”——在作品中大於視像,大於形象的東西。正是在這一點上(而不是在對傳統的闡釋上)石虎的探索值得當代藝術史家思索。                                                                                                                 

于2004年

石虎 薩娃圖 紙本重彩90cmx68cm 2010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