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雪霽(水墨紙本)劉國松1964年
四月下旬,故宮博物院在武英殿舉辦了《宇宙心印:劉國松繪畫一甲子》特展,並由著名美裔藝術史家李鑄晉主持了以
“劉國松與現代水墨”為題的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劉國松向故宮捐贈了作品。文化部副部長兼故宮博物院鄭欣淼院長在畫冊前言中説:“故宮博物院是庋藏中國藝術傳統的寶庫,也應該是薈萃當代中國各個地區藝術創新精品的殿堂。”這標誌著故宮博物院收藏方略的變革。此前,故宮已以同樣的方式獲得了吳冠中、范曾的捐贈。劉國松是當代台灣和華人世界最著名的現代水墨畫家之一,他的入選,使我們對鄭欣淼所説要“薈萃當代藝術創新精品”的宣示,有了實在的認知。
劉國松原籍山東青州,1932年生於安徽。他的父親是個軍人,母親帶他和妹妹隨軍遷移,居無定所。1938年,父親在武漢保衛戰中陣亡,兄妹二人隨母流亡于湖北、湖南、陜西、四川、江西等地,曆盡艱辛,小妹也不幸夭亡。1948年,他考入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次年隨校到台灣,後又破格考入台灣師大藝術系。在師大學習期間,他受教于黃君璧、溥心畬、金勤伯等國畫家,也受教于朱德群、廖繼春、孫多慈等西畫家,1955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劉國松是一個具有反叛精神的人,那時,他不滿于台灣畫壇的保守,鍾情于歐美現代諸流派的創造性,於是聯合幾個同學創立了“五月畫會”,竟得到了廣泛反映,掀起了狂飚式的台灣現代藝術運動。在繪畫上,他提倡“抽象化的平面表現”破除“模倣自然”的老傳統,而他和他的同道所摹倣的對象,正是二戰後在美國出現並流行的抽象表現主義。1959年,劉國松被聘到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任助教,暫時脫離了喧鬧的台北,由於建築藝術的啟發,他開始反省自己的“全盤西化”,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模倣新的,不能代替模倣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同年他又寫道:“作為一個中國畫家,應首先了解‘自己’,然後具備了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與愛國熱忱,才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或套上眼罩了。”從此,他走上“國畫改革”的探索之路。
劉國松的“國畫改革”探索,是大膽、不拘一格和生氣勃勃的。50年代末,他曾在畫布上涂上石膏,再以水墨和油彩畫半抽象作品,並試圖以這種畫法和抽象結構“詮釋”《溪山行旅圖》一類古代經典;60年代初,他放棄油彩,回到水墨宣紙,但不用筆墨方法而採用拓墨法和拼貼法———把刷染于皺紙、皺布上的墨色拓印到宣紙上,製造出類似樹石肌理的效果,然後再加以拼貼。接著,他發現一種附有粗質紙筋的紙可以利用———畫上墨再撕去紙筋,就形成類似自然肌理或書法飛白的效果,於是他請紙廠特製這種“劉國松紙”,在堅持拓墨法、拼貼的同時加上了“撕紙筋法”。這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多先用大筆揮寫出有草書般動感的、粗壯的抽象筆線,然後經過撕紙筋、拓印乃至渲染處理,形成有似雪山、雲霧般的意象。劉國松多才藝,能詩能文,他賦予這些抽象性作品以詩意的命名,如《連嶂起》《流動的山峰》《春夢無痕》《寒山雪霽》《春醒的零時零分》《升向白茫茫的未知》等等。這些又不失水墨韻味和詩意境界的抽象半抽象作品,給台灣畫壇注入了虎虎生氣。詩人余光中著文讚美説,這些作品“是水的感覺,雲的感覺,風的感覺,有限對無限的嚮往,剎那對永恒的追求。”1964年,劉國松的“現代水墨”探索被美籍華裔藝術史家李鑄晉教授發現,那時李鑄晉先生在愛荷華大學教授亞洲藝術史和西方現代藝術史,他意識到以劉國松為代表的臺、港畫家的現代水墨探索,融會了中西古今,為東西方的藝術交流開闢了一個新途徑。於是他就在美國策劃了為期兩年的“中國山水畫的新傳統”巡迴展,展出劉國松、馮鐘睿、莊喆、陳其寬、余承堯、王季遷六人的探索性作品。1966年,李鑄晉又特別推薦劉國松獲得洛克菲洛基本會的環球旅行獎金,使他得以用二年時間週游美國和全世界18個國家的90多個城市,對西方藝術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走到哪,都不停作畫,歐美畫廊開始找他簽訂合同,他的生活和地位也開始得到改變,同時期,他的一些探索現代藝術的同道也陸續移居歐美。這些都沒有動搖他返回台灣的決心,因為他得到的認識是,他看到了藝術“民族性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