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後人講述大師40幅油畫遺失之謎(圖)

時間:2009-03-04 19:37:23 | 來源:新世紀週刊

《奴隸與獅》你所不了解的背後

徐悲鴻油畫精品《奴隸與獅》創作于1924年,那是徐悲鴻油畫成熟的時期。此時的徐悲鴻已在西歐留學5載。他以法國畫壇名宿達仰為師,刻苦鑽研西方繪畫精華。這張高1.23米、寬1.53米的大幅油畫凝聚了當時這位年輕畫家的全部心血,展現了他表現矛盾衝突的場面,刻畫人物、動物內心世界的高超技藝。

《奴隸與獅》取材于一則西方古代神話故事。主人公是一隻不慎被刺傷了爪的雄獅和一個被蹂躪、欺侮的奴隸。雄獅在無計可施、痛苦不堪之時,求助於它所遇到的、被它嚇得魂飛魄散的奴隸,而奴隸為它拔出了巨刺,使它得救。

為了創作這幅油畫,徐悲鴻進行了長期而週密的準備,作了大量的速寫和畫稿,反覆研究人物和獅子的姿態及各自在畫中的位置。這些記錄了創作過程的速寫和畫稿同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提到徐悲鴻畫獅,有一段饒有興趣的插曲,很能夠説明這位畫家的作畫風格。

1921年,由於中國國內局勢動蕩不安,留學生學費經常被中斷,為了節省開支,徐悲鴻前往了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德國。當時,持法郎在德國生活要更容易一些。畫家在德國的兩年中,每天都堅持作畫達10小時。

徐悲鴻自幼就酷愛畫動物,特別喜愛畫馬和畫獅,表現它們崇尚自由、勇往直前的精神。每當風和日麗、又無模特時,徐悲鴻總是去柏林動物園畫獅。那裏的獅欄都是半圓形的,最利於畫家作速寫。他常常一畫就是一天,中間不進飲食。

他精細入微地研究獅子的骨骼結構,聚精會神地觀察獅子的動態、神情,敏銳、迅速地將它們準確地記錄在速寫本上。正是通過成百上千幅的寫生,才能有《奴隸與獅》這樣的傑作誕生。徐悲鴻筆下的獅子身軀細長但不失威武,目光炯炯但並不懷有敵意。獅子有著仁慈、和善的君子之風,與奴隸互幫互助,知恩圖報。

《奴隸與獅》來自於新加坡的一位大收藏家,經過荷蘭專家的清洗和重上光油,它已恢復了當年的光彩。

1  2  3  4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