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的作品賣不過齊白石,為什麼?

時間:2017-09-05 22:18:26 | 來源:

資訊>藝市>

説起吳昌碩,總有種複雜的情緒。數年前,曾跟一位藏家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我看吳昌碩的畫,有些畫看了五體投地,有些感覺就是胡亂抹一下。

他説,對,但即使是糊塗亂抹,也比齊白石好。

為什麼?

因為吳昌碩有文人氣。

那怎麼吳昌碩賣的不如齊白石?

因為懂的人少。

  吳昌碩和齊白石

作為海派後期的大師級人物,在近年來藝術市場的瘋狂膨脹增值背景下,吳昌碩的作品市場價格也算高昂,但卻不如齊白石耀眼,更不符合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這個嘈雜的市場中,新晉藏家習慣於矚目齊白石和張大千,而老一輩藏家卻常惋惜于吳昌碩不敵齊白石。這是因為後者因衰年變法而一舉成名,但這“變法”很大程度上是學了吳昌碩。

  吳昌碩作品

雖然在業內,眼光較高的藏家普遍認為齊白石在藝術上的成就不如吳昌碩,齊白石也曾自言“一生沒有畫(超)過吳昌碩”。但觀察齊白石成名以後幾十年來的市場表現,“學生”反而比“老師”要高。個中原因,有幾種説法,一是認為吳昌碩作品品質參差不齊,好的太好,差的太差;另一種則認為他活躍畫壇的時間較短且距今久遠;此外還有一個令人尷尬和惋惜的原因,是他作品中的文人氣質和內涵不為大眾所理解和欣賞。

而我們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在歷史長河中的命運,就像漂浮在大海上。若順洋流而走,可能到達大洋彼岸,但也不能排除暗礁沉船風險;但若逆勢而上,則一定不敵天數。當我們觀察吳昌碩的藝術生涯,在他和時代的變化中找這最後一代文人畫復興和終結的原因時,發現他的成功在於順勢,而如今相對的落寞則緣于他固守自己藝術信念的靜止。

  歲朝清供圖軸 紙本,設色,縱151.6cm,橫80.7cm 故宮博物院藏

生於激蕩時代

吳昌碩少時貧困,但他的父親吳辛甲是一個讀書人,喜歡治印,雖然落魄,卻一直教兒子讀書和篆刻。所以吳昌碩的金石功底從小就開始奠定,並在長達幾十年的練習中滲透進了藝術生命的血液和基因裏。

少年成長時期,吳昌碩尚處在封建社會中,還考取過秀才,雖然僅僅做過一個月的官就解甲歸田,但舊時代在他身上的印跡是很明顯的,他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試圖去做一個文人士大夫,當不得已要以賣畫為生時,他對傳統文化尤其是金石文化復興的執著貫穿著整個藝術生涯。

他的青少年時代恰逢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的動亂使他顛沛流離,喪失骨肉家園。51歲時,吳昌碩還隨軍北征過一段時間,國破山河在的滿目瘡痍讓亦他心裏有種不屈的復興傳統中華的心志。

種種際遇,集合成吳昌碩的矛盾心理。他渴望成為士大夫而不得;終於有隨軍報國機會時,卻已垂垂老矣;他喜愛金石藝術這種古典文化收藏中的高雅門類,但卻要以賣畫這種當時士大夫不屑為之的行為來養活家庭;他生時清廷尚在,長于國破之際,成名于西化的上海,雖然心中堅持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有力挽狂瀾之氣概,卻不敵時代大勢。

  天竺水仙圖軸 紙本,設色,縱174.7cm,橫47.5cm

金石刻進骨血

金石是吳昌碩生命裏一個至關重要的詞。在幾十年的篆刻訓練過程中,這門藝術的美學風格已經滲透進入了他的藝術基因。吳昌碩少時就承父親教誨,十歲持刀奏印,學習這件風雅而剛硬的事。青年時代,吳昌碩傾心楊峴,拜師于門下,以學習北碑為主。後來寓居蘇州,結交金石學家吳大徵等人,得以遍閱大量金石墨跡,藝事精進。眾多金石碑帖中,吳昌碩最愛石鼓文,甚至在金石學家吳大徵家中居住時,技癢將書房內的紫檀花梨桌椅板壁上通通刻滿石鼓文,引得主人大怒。此外,吳昌碩還學習了訓詁等小學,對金石學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臨摹的層面,更到達了文化研究的程度。

以金石筆法入畫,對於吳昌碩而言,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選擇了大寫意花鳥畫為載體,將千百年侵潤了金石文化的那些線條,改造成寫意花卉的枝丫和藤蔓。這些線條成為自有意味的形式,將高古遒勁的風格帶入簡單的花卉之中,寫意花卉也因此帶有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品格。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文化移植和再生長,帶有加冕的意味。吳昌碩還在構圖上採取斜向,側面的,順植物生長之勢的構圖,呈現一種噴薄而出的生命力。他還在近三成的作品中採取花卉和頑石結合的構圖,讓畫面厚重而清雅。他亦以鐘鼎篆籀直接入畫,為富麗堂皇的花卉增添文化之氣。

這種風格被稱為金石寫意畫風。在吳昌碩的筆下,詩書畫印這四種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形式,不僅僅是從形式上,更是從內核上合為一體。

  吳昌碩 桃實圖 180*96cm 上海博物館藏

順勢而昌

70歲後的吳昌碩達到了一生的頂峰,雖然大器晚成,但成名速度卻令人驚嘆。從60歲自定潤格賣畫開始,僅僅用了十數年,吳昌碩就成為後期海派開山級的人物。

而早期的海派,在幾種力量的作用下,呈現較為分裂的形態。傳統的因襲,使得院體畫和非正統文人畫成為基礎;新文化運動的通俗趨勢,使早期海派吸收了民間藝術乃至楊柳青年畫的風格;西化的上海文化氛圍又導向了對部分西畫因素的吸收。

吳昌碩以金石書法筆意入畫,創立金石寫意風格,在藝術中復興古典的審美,拒絕柔美纖弱之氣,順應了國難之際人們的心理需求。吳昌碩的大寫意花卉作品,面貌上筆力遒健,生命力旺盛,那些經歷了家破國亡,喪失民族自信心的人們需要看到的,就是這樣的生命和力量。而吳昌碩一方面迎合了市場,將自己的藝術進行合理的改動,一方面也引導了市場,將色彩濃重的民間審美文人化,以古拙典雅,而又生機樸茂的風格,重新恢復文人畫的舊日風光。

他融合了文人趣味和金石美學的作品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意象,或者説其本身就是一個完整豐富的中國文化濃縮版本。這一點對於吳昌碩的日本市場異常重要。因為日本人自盛唐始,千百年來向中國學習的歷史過程中,民族基因中認為真正珍貴的東西,不是具體的某種技法或藝術門類,而是這種整體的文化意象。吳昌碩的作品有唐人的豪放,有金石的高古,有文人畫的清雅,在內核上已經詩書畫印一體,受到海外追捧,也是必然。

  荷花圖軸 紙本,設色,縱163.4cm,橫47.5cm 故宮博物院藏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