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具有精神文化和經濟金融雙重價值。而與歐美藝術品市場以收藏為主不同,很多中國人對於財富管理的需求更強烈,遂將藝術品視為能夠保值增值的資産,市場上也充斥著大量的以追求財務收益為目的的短期投機資金。
拍賣市場屢出高價,促進了人們促進藝術品金融化信心
只有重復交易的藝術品才能獲得收益
事實上,只有重復交易的藝術品才能夠獲得投資收益,因此人們通常採用重復交易法計算藝術品的投資收益率。重復交易法通過採集同一件藝術品跨期重復多次的銷售價格數據來估計藝術品回報。在解決藝術品異質性問題的同時,可以避免特徵價格法中選擇藝術品特徵指標所帶來的主觀性問題。
曾梵志的《協和醫院系列》首次現身拍場是在 2005 年,拍出 120.8 萬元,2010 年再次上拍,價格翻了27倍,達到3416萬元
然而,使用有重復交易記錄的數據在很大程度上會減少可使用的樣本量,減弱了數據的代表性。大多數藝術品沒有重復交易,採用重復交易法估算出來的收益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高估。應該説這個結果是流動性好的、優質藝術品這部分的投資收益率,而無法表徵整個藝術品市場某種品類平均投資回報。
曾為王世襄珍藏的明崇禎沖天耳金片三足爐 2003 年首次上拍以 166.1 萬元成交,
7 年後,它再次現身拍場,又以1512萬元成交,價格上漲了將近9倍
藝術品一級市場畫廊市場大多為私下交易,數據難以獲得。作為二級市場的拍賣成交數據較為透明。從國內外的拍賣數據來看,能夠重復交易的藝術品大多不到10%。例如,歐美有學者選取11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繪畫數據進行比較,在8792幅藝術品拍賣成交記錄中,能夠重復交易的只有472幅藝術品。我們遴選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繪畫品類重復交易的數據,結果與上述比率數據相差也不是很大。而且,在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拍假、假拍和拍賣成交不付款的現象屢見不鮮,藝術品拍賣市場名義指標和實際指標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在客觀上也會拉低根據拍賣成交價格計算的藝術品投資收益率。
《萬山紅遍》原是北京榮寶齋的舊藏,在2000年由北京榮寶齋拍賣拍出,
當年曾以501.6萬元的成交價創下李可染單幅作品的拍賣紀錄。2015年再次上拍以1.84億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