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品在中國遇冷 專家指全知狀態欠缺為主因

時間: 2016-05-05 17:15:22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首頁> 資訊> 藝市

資料圖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隨著經濟和生活水準的提升,不少國人已將收藏看成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過,國人似乎只對中國藝術品收藏興趣濃厚,而作為收藏界一大重要分支的西方藝術品,目前在中國還顯得相對弱勢,甚至對於這一收藏門類,大多數人還幾乎一無所知。

“西方藝術品收藏其實就是指收藏在約定俗成的地理和文化範疇上屬於西方的藝術品,”青年收藏家、無界藝術總監楊好説。

但實際上,她並不太贊同“東方”和“西方”指代得如此涇渭分明。因為在她看來,收藏本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活動,並沒有嚴格的界限。

“大家對西方藝術史上的名字以及鑒定依然不是一個全知狀態,一部分人只知道諸如達·芬奇等名家名作,而另一部分人常把‘外國‘裝飾性藝術品與西方藝術品收藏混淆在一起。”楊好説,這些認識是片面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方收藏在中國的境況。

這位曾主導《吉普賽人》《大地上的描繪者》等名作收藏工作的年輕收藏家認為,東方與西方收藏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認知和鑒賞美學的系統。“從我個人角度來説,我可以近水樓臺去親自觀看證實很多西方藝術史上的説法和理論,這對我的研究很有幫助,反過來,研究也對收藏起到指導性作用,相得益彰。”

但她強調,這並非是指每個人都要去做藝術史研究,而更多地應從自身出發,逐步在收藏中得到最大的樂趣和好處。

儘管對這一現象感到擔憂,但楊好坦言“要想改變確實急不得。“就像在歐美,收藏中國瓷器字畫的人也是少數,這本來就是一個藝術趣味問題,並不存在孰優孰劣。”如她所説,收藏的話題似乎永遠屬於文化,而在“文化”範疇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旦出現在收藏領域,就會以放大鏡的形式暴露出來,而這才是大眾所關注的焦點。

楊好解釋稱,西方收藏在中國遇冷其實是領域結構以及整個文化進度的反映,“只要做到不誇大行業內每個角色每個功能應有的身份與職能,不盲目崇拜也不急功近利,這個行業自然會給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個合適的土壤。”

道理再明白不過,但如今收藏在中國卻不得不與“價值”相聯繫。“不論是哪一門類,都具備升值的空間和可能性。”楊好説,“價值”高低和東西方收藏的門類關係並不大,更重要的是收藏的方法、眼光甚至運氣。

“我不大贊同‘接地氣兒’這個説法。”她認為,現在人為地把西方收藏“不接地氣兒”的原因歸為人們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度不高有失偏頗。“雖然全球文明在這個時代比任何時候都渴求相互溝通,但西方藝術品收藏真的沒必要過分糾結于要不要讓它接地氣兒這個問題,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