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否會重蹈日本覆轍

時間: 2015-02-10 11:23:47 | 來源: 中證網

首頁> 資訊> 藝市

2014年11月4日晚,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備受矚目的梵谷油畫《雛菊和罌粟花》以5500萬美元被中國買家王中軍競得,加上佣金,拍價合計為6176.5萬美元,相當於人民幣3.77億元。這個價格成為中國藏家海外競拍西方藝術品中的最高拍價。

梵谷被認為是藝術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他有兩個重要的創作階段:第一階段的作品創作于1880年到1885年之間,地點是在荷蘭和比利時,作品主調陰沉、灰暗,帶著濃重的憂鬱與孤獨情緒;第二階段的作品在1886年至1890年之間,創作于法國的巴黎、普羅旺斯和阿爾,風格趨向於明亮、多彩和歡樂。其中第二階段的作品最能凸顯出他那股非同尋常的、仿佛想要突破畫框的奔涌而出的力量,和一種難以克制的自我表達的慾望。在他這個階段的作品中,有著對事物熱烈讚賞的質樸精神和本能的強烈表現衝動相融合的特徵。他創作時並不顧忌形式,卻反而開拓了形式,大膽、簡單的筆觸中有著一種天生的敏感和傲慢。包括《星夜》、《向日葵》、《夜間咖啡館》在內的重要作品都創作于第二階段。《雛菊與罌粟花》于1890年6月完成,屬於這一階段的作品。

在國外作品講求流傳有序,《雛菊和罌粟花》最初為德國印象派藏家加斯頓?亞歷山大所收藏,隨後在1911年出售給了柏林的保羅?卡希爾畫廊,後來又在德國私人藏家手中幾經易手。直至1928年,美國藝術藏家、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聯合創始人之一安森?古德伊爾通過紐約克洛德諾畫廊將其購入囊中並隨後將之贈送給紐約水牛城的阿爾布萊特?諾斯克藝術畫廊,該件梵谷靜物畫作才最終找到一處安息之所。畫作幾經易手都有明確的記錄。

該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州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華盛頓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博物館和芝加哥藝術學院等學校展覽展出,此外該作品有11次的出版記錄,多次作為梵谷的重要作品被用來研究梵谷的繪畫技法和藝術表現。所以,畫面好看、來歷清晰、價格合理的經典作品,哪有賣不出去的道理呢?

全球宏觀經濟與藝術品市場格局

藝術品的價格受整個宏觀經濟影響較大,在經濟繁榮的時期,社會上的資金充足,藝術品的價格相對較高。這兩年,美國經濟走強,促使全球藝術品市場開始復蘇。《2014TEFAF藝術品市場報告:全球藝術品市場,聚焦美國和中國》指出,2013年國際藝術品和古董市場的總銷售額達到474億歐元,比上年上漲了8%。而全球藝術品和古董市場恢復到先前的市場繁榮,歸因于美國買家的帶動以及大量戰後和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上升。2013年,美國藝術品佔全球市場份額達38%(比2012年上漲5%)。與之相比,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陷入囧態。中國在2011年的市場份額曾一度略超美國,但在2012年急劇下滑,雖然2013年銷售額緩慢上漲2%,但其全球市場份額下滑至24%。梅摩世界藝術品指數顯示,2009年經濟危機之後世界藝術品指數在逐漸攀升,到2011年達到新的高點,至2014年一直處於高位運作。

與此同時,中國精英階層的理財觀念正在慢慢發生轉變,視野愈發開闊,在藝術品的收藏方面也並不局限在國內,同樣是做資産配置,全球範圍的藝術品均可以被選擇。隨著資産配置全球化,收藏國外藝術品成為一個很普遍的觀念。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藝術市場研究專家龔繼遂表示:“中國藝術市場經過持續的繁榮,資産價格已經很高。與中國房價一樣,中國藝術品作為一個資産門類來講是偏高的。前一段時間市場火爆,與2009年開始中國經濟增發4萬億的貨幣,造成資本流動性過剩有關。現在增發貨幣沒有那麼多了,整個資本市場流動性偏緊。在流動性偏緊的本土市場,藝術品的表現也相對冷靜。在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本土的宏觀經濟形勢、貨幣供應的經濟形勢跟美國是完全不一樣的。在藝術品整體環境較差的情況下,藏家也會惜售作品,所以國內市場缺乏好的藝術投資種類。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藏家對藝術品市場的看好,拍賣場上優質貨源供應充足,全球的買家就會到美國去買,競買人的增加也間接推高了作品的價格。此外,國內的藝術品相對於國際藝術品流動性要差一些,國內藏家在考慮本土資源配置與全球資源配置雙方面時,藝術品的流通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印象派市場的反覆築底與價格飆升

從1950年至今,印象派作品的價格在震蕩中表現齣戲劇性的高速增長。二戰結束後,全球的熱錢拉高了這個板塊。這個板塊曾于1965年至1 9 7 1年價格上漲了1 1 7%,而1973-1975年間達到第一次熱潮。“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價位又下跌54%。第二次熱潮出現在1982-1990年,價格瘋漲602%。那時日本進入經濟高速繁榮期,熱錢涌動的日本人把滿腔激情投向了莫奈、梵谷等印象派大師。1987年日本安田水上火災保險公司以約4000萬美元的價格在倫敦佳士得成功購得梵谷《向日葵》,1990年日本紙業大王齋藤分別以8250萬美元和7810萬美元購得梵谷的《加歇醫生》和雷諾阿的《紅磨坊街的舞會》。僅1990年一年,日本人收購世界名畫就花了33億美元。而後,日本經濟嚴重衰退,整個印象派的價格也隨之下跌超過60%。不過在低谷調整後,價格于2005-2008年又迅速恢復到1989-1990年間的兩倍。這波上揚態勢持續到2008年夏天。2009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印象派價格再次下跌,但是這次跌幅較前幾次來説較小,而且很快就回到了上升通道,並在今年春拍達到新的高點。

印象派作品經過多次的下跌築底,其藝術價值和藝術價格已經相對穩定。以佳士得拍賣為例,2008年全年“戰後和當代藝術”的拍賣金額縮水了近30%,並以21.2%的總額佔比失去了榜首的位置。與之相反的是“印象派與現代藝術”部分,縮水率僅為8%,並以23.5%的總額佔比重新超越了當代藝術。這也是在今年紐約拍賣上,印象派作品依舊較為穩健的原因。印象派作品的市場仍在擴大,亞洲、俄羅斯和中東的富豪們正在和歐美大鱷共同競爭已經是天價的經典佳作。作品數量極其有限,而市場的長遠需求有增無減,這保證了印象派作品價格在未來即使暫有調整,仍會回到向上的曲線。

在全球藝術品市場復蘇、印象派藝術市場不斷上揚的客觀環境下,梵谷的作品有低價成交的可能嗎?蘇富比印象派與現代藝術部總監西蒙?肖指出:“與畫家莫奈和畢加索等人的長時與多産不同,梵谷畫作如今在拍賣市場上亮相的次數將越來越少。”在梵谷作品本身稀缺的形勢下,據統計,10年來,梵谷的花卉類作品僅有4幅作品出現在拍場,而且都價值不菲。其中2003年,梵谷的《雞冠花》就以631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比《雛菊與罌粟花》的成交價格還要高出很多。與其他三幅作品相比,《雛菊與罌粟花》不僅在尺寸上佔有很大優勢,而且在出版與展覽方面也要多於其他作品。如此説來,這幅作品的價格還能低到哪去呢?

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否會重蹈日本覆轍?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迅猛提升,梵谷、畢加索、塞尚等西方藝術家的作品被瘋狂搶購,並不斷創造出價格神話。然而進入9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衰退,藝術品“泡沫”破裂,很多收藏家損失慘重。《雛菊與罌粟花》雖然為中國藏家購買國際藝術品的最高價格,給中國藝術品市場帶來了警醒,但是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件作品的價值與價格在合理區間內的,並不存在泡沫。並且由於歐洲市場的發展,千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來説已經較為普遍,並非天價。同一天、同一場拍賣裏,《雛菊和罌粟花》的成交價排在第三位,前兩位是瑞士藝術家賈科梅蒂的青銅雕塑和義大利表現主義畫家莫迪裏安尼的作品,分別賣出了1.009億美元和7072萬美元。2014年11月12日,佳士得在紐約舉辦的“戰後與當代藝術拍賣晚會”上,有3件作品的成交額都超過5000萬美元。

日本人對於印象派的偏好是有緣由的。日本傳統浮世繪對西方印象派曾經産生過巨大影響,一些藝術大師如梵谷等也對浮世繪藝術極為推崇。這點聯繫讓日本收藏家在欣賞印象派作品時很容易産生共鳴,似乎印象派繪畫的輝煌也能激起日本人謙卑外表下深藏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否會重蹈日本覆轍,華辰拍賣總經理甘學軍表示:“中國藝術品市場與日本不同。當時日本本土的藝術品市場並沒有形成,收藏家主要以收藏西方藝術作品為主。然而,中國藝術品市場形成已久,目前中國收藏家雖然購買的藝術作品分散在國內外,但以國內和亞洲地區的藝術家作品為主,並且傳統市場依然佔據大部分份額。因此,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更為安全。”

很多熟知當時情況的人表示,日本藝術品市場之所以崩盤,首先在於忽視了本國藝術品消費市場的吸納能力,具有“風向標”意義的高端市場被打開之後,沒有促成購藏佈局和價位合理的中端市場。其次,藝術品價格的瞬間暴漲與大批跟風者的蓄意哄抬,形成愈演愈烈的惡性迴圈,導致大批中低檔的西方藝術品也蜂擁而入,價格雪球越滾越大,以致至今無人接手。

對此,偏鋒藝術空間負責人王新友表示:“王中軍此舉並不會造成中國藏家的盲目跟進,因為中國藏家多數存在根深蒂固的民族和文化情結,尤其在參與競拍中國流散海外的文物和藝術品時,這種民族情結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王中軍之前,已經有很多中國收藏家收藏了不少重量級的國外作品。”

藝融拍賣總經理王鶯歌也認為:“中國人在藝術品的投向上是分散的,不像日本人那麼集中于印象派,我們更喜歡本國藝術品。與日本相比,中國市場更大,相對穩定,而且其他領域賺錢機會多,不會重演藝術品泡沫崩潰的一幕。”

當然,除了討論《雛菊和罌粟花》以及印象派作品這段時間的市場價值之外,還有一點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為企業宣傳所帶來的廣告效應,王中軍曾表示拍賣結束之後,國外各大媒體如《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對其都有正面的報道。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看,由《雛菊和罌粟花》所引發的討論,結論就是: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