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當代繪畫市場走勢分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2-31 09:31:05 | 文章來源: 《理財週刊》

綜觀2014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當代繪畫市場走俏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以徐累、吳同利、郝量為代表的當代畫家,他們的作品更是成為了市場寵兒。值得注意的是,原先一些受追捧的當代畫家作品卻出現了回調,這種走勢分化還是值得關注的。

綠水青山遊于藝

在雅昌網上查詢吳同利的名字,我們可以發現其僅有四件作品上拍,而且都是2014年秋拍的時候。從成交情況來説,不僅作品全部成交,而且一幅不大《清音》鏡框,以34.5萬元成交。其實,對於許多藏家來説,第一次知道吳同利,還是10月18日在朵雲軒藝術空間的個展“遊藝”。當時滬上著名藏家,如劉益謙等,紛紛購買了他的畫作。

吳同利17歲時創作的水墨畫作品《夢想》便在法國獲獎,18歲就在上海首次舉辦個人畫展,20歲加入上海美協,並成為上海美協最年輕的會員。在後來的二三十年中,從事了大量連環畫、文學作品插圖、水彩畫以及漫畫創作的吳同利,加上其媒體人、藝術鑒賞家、收藏家等多重身份,讓他對中國傳統繪畫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

吳同利自幼隨張樂平、李咏森、錢延康、劉旦宅等諸先生學畫,他不僅有著紮實高超的西洋繪畫基礎,同時也兼備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寫實功力,這在當下畫壇是不多見的。滬上藏家陸忠曾經這樣評價吳同利,當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大作時,即以當代仇實父相稱,也不是戲言。是心靈深處被同利兄的線條、開相、佈局和顏色徹底電到了。確感同利兄乃當今傳承仇英一派高人無疑。

在“遊藝”畫展中,有一組最博人眼球的青色系列作品。深淺不一、層次分明的青色鋪底,樸素清雅的畫面顯得格外清雅淡泊、疏闊簡逸。即便對宋代繪畫尤為鍾情,但這種特別的青色也並非古畫之所見,藝術家純粹的個人審美情趣得到了充分體現:“青色只是我想突出的個人風格,我個人比較喜歡這個顏色,而且這個顏色在中國繪畫中的地位至關重要,是一種語境表達的方式,以及情感的隱現,也結合了現代的手法,在傳統之上再加入現代的理解。”在吳同利看來,許多人對中國古代繪畫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黑突突”的感官上,其實在宋元時期,甚至在唐朝,剛剛繪製成功的作品都是色彩絢麗燦爛的,“這一點很多專家在分析唐宋元繪畫的時候都證實過。”

從徐累到郝量

在今年中國嘉德“開拓——中國繪畫的多元化探索”專場中,徐累的《霓石》在預展時已經受到諸多藏家的關注。《霓石》完成于2012年6月,歷時半年之久。此件作品以620萬元起拍,經過多輪競拍,最終以1600萬元落槌,由藏家蔣再鳴競得,最終成交價為1840萬元,創造徐累個人拍場最高紀錄。

徐累的當代工筆畫,是目前市場上價格最高的當代水墨畫之一,他也被評論界視為當代水墨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當代水墨要“變古為今”。“變古,首先要‘辨古’。也就是説,要知道什麼是可用的資源,能夠翻新;什麼是繪畫史上的空白,能夠增充。”他本人便借鑒了古代文人畫的隱喻方式,他畫面中的馬、山石等物象都是有隱喻的,而畫面中體現的超現實主義場景則跳出了傳統的框框。

他認為,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能讓我們將不同背景、不同時期的文化資源綜合起來,並化解其中偏執的部分,貝聿銘、李安、趙無極、徐冰、蔡國強的成功,正是由於他們的“融合性”。“文化傳統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一定要有新的解讀,新的活力,有些流通了很長時間的貨幣該貶值了,有些蒙塵的金子該讓它發光了,這才是我們實踐的基礎,也是正確對待傳統的態度。目前我們所要做的工作,一是恢復性的,所謂正本清源,再一個就是在傳統基礎上的發現和創造。”

4月7日,保利香港春拍“中國當代水墨[II]—中國當代新水墨”專場舉槌,其中頗為搶眼的是80後青年當代水墨藝術家郝量的市場表現。他2010年創作的《幽暗》以195.5萬港元成交。此外,在上海佳士得秋拍中,他的作品也有不俗的表現,當代新水墨作品《雲記》手卷以675萬元成交,。對於郝量未來作品的市場,專家一致認為其作品未來漲幅空間巨大。北京保利中國近現代書畫部業務經理章之昊同樣認為,郝量的技法成熟,這與師承當代水墨藝術名家徐累不無關係。“每年郝量的作品都呈現他的新思考成果,並不墨守成規。”

雖然郝量作為80後一代中國年輕的當代水墨藝術家,但是由於獨特的創作風格,不僅在學術上獲得了充分的認可,其作品在市場中也叫好又叫座。對於其未來作品的趨勢,專家一致給予肯定和看好。

走勢分化值得關注

在這兩年的拍賣市場上,被市場冠以“新文人畫”的畫家並不少見,許多畫家的作品甚至以專場的方式進行拍賣,在一系列的高成交率和高成交價之後,我們發現市場慢慢地已經出現了審美疲勞,特別是一些原本價格非常高的畫家,現在拍賣的時候已經是輕易就流拍了。

對此,吳同利表示,在他看來,現在大多數人將“中國畫”與“中國繪畫”兩者捆在一起是錯誤的,“其實兩者並不是一個概念,像唐宋元時期的作品,特別是宋代的繪畫作品,是一種極其嚴謹的繪畫風格,這是很值得當下思考的。”

在“當代水墨”當道的今天,當代藝術家倣古的作品並不少見,技法之高超也不可小覷,但大多數畫面中只是重現了古人山水,缺乏一種靈動的氣息。而藝術家在畫面中應該表露的這種意境和靈魂,正是吳同利所最看重的。“我認為中國繪畫,甚至中國美學的靈魂應該是對意境的描繪和追求。一個畫家對心靈上的追求在畫面上的展現,這是極其重要的。”對繪畫精神的嚴謹追求在吳同利的作品中不難體現,常年對學術鑒賞、對古代繪畫的認知和研究,以及對文人繪畫更深入的了解,讓他能達到與古人“神交”的狀態,能身臨其境般領會古人作畫時的想法,這或許也正是為什麼他的畫面“再工也不俗,再濃艷也雅致”的原因。

現在的許多畫家在傳統與個性之間找不準自己的方向:有的畫家為了尋找繪畫符號而失去了對於繪畫的追捧,有的畫家則是在臨摹中走不出來而失去了個性。因而,一個真正能夠受到市場長期關注的畫家,一定是兼而有之,且能夠處理得相當好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