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藝術市場重整佈局,南方市場何去何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27 10:05:44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孫雲臺《粉粧大地》布面油畫

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20年中,市場佈局不斷變化:從最初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各據一方分庭抗禮, 到2003年以後北京市場突然爆發性增長,而上海則小富即安走走停停。最終市場形成以北京為中心全國各地眾星拱月的格局。

2011年中國藝術市場井噴,隨後又驟降,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部分市場開始轉向南方兩大經濟重地——長三角以及珠三角。也就是從2011年開始,南方市場的拍賣公司開始多了起來。

2012年,隨著內地幾大拍賣行的相繼入港,香港地區的藝術品市場行情與內地市場聯繫更加緊密。而2013年兩大國際拍賣行的入駐內地,又將內地拉上了國際藝術品市場的大平臺。2014年年初,保利文化上市,稱會將資金的50%用於投資藝術品拍賣,將保利拍賣打造成為“中國蘇富比”。

外部環境的壓力所迫,加上自身內部的萌動,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重整佈局。江南地區以及珠三角,作為市場元老、藏家和藏品匯集地以及中國經濟最強勁的地區,在這場藝術市場的變革中將何去何從?

2013年,南方藝術市場份額進一步被擠壓

藝術市場的資源是有限的,尤其在中國藝術市場廣受國際關注以後,對市場資源的爭奪更加殘酷,而南方藝術市場溫吞的特性導致其市場份額一再減少。

根據北京拍賣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 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總成交額中,北京地區成交總額341.6億元,佔到了整個國內市場份額的60%;中國香港以147.33億元的成交額排在第二,上海地區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為48.77億元,位居第三。廣州、杭州、南京的成交總額分別只有10億元左右。

並且雅昌數據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3年秋拍延續2013春拍的趨勢,長三角地區藝術品市場份額在今年被進一步擠壓,從去年的17.69%回落到13.2%。

市場份額的減少,勢必代表著南方各拍賣行成交額的減少。以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拍賣行成交數據取樣分析來看:13家拍賣公司中,2013年拍賣成交額較2012年有所增加的只有上海朵雲軒、上海嘉禾、南京經典3家;西泠印社、上海天衡、上海道明拍賣行的成交于2012年基本持平;剩餘包括上海泓盛、榮寶齋(上海)、上海崇源、江蘇聚得、廣州皇瑪在內的7家拍賣行都有所下降;廣東崇正2013年春拍首拍,無法與2012年情況比較,但其2013秋拍成交額同樣少於2013春拍成交。

南方拍賣市場份額的一再減少,除了外部原因外,更多的是其自身原因所造成。不像北方藝術品市場在拍品佈局上更為廣泛,南方的藝術市場上流通的更多是本土藝術。比如南京的書畫市場以金陵畫派為主,上海的以海上畫派為主,廣東則以嶺南畫派為主。這些藝術作品的數量是有限的,南北市場都在爭奪,很多好的作品都流向了北京市場。

欲做市場鯰魚的,最終只是分了杯羹

雖然與北方紅火上的藝術市場相比,南方藝術市場略顯安靜,但大家都知道,南方不僅有貨,有資金,還有大量買家。

所以當北方市場如火如荼的時候,有資源和能力,理應發展更好的南方市場卻不溫不火,的情況讓眾人費解。很多人似然看到一塊未開發的寶藏,躍躍欲試,從2011年之後,南方市場新生了一批拍賣公司。

榮寶齋應該是第一個從北方市場打到南方來的拍賣行,2011年,滿腔抱負的王倚山離開榮寶,在上海開設了榮寶齋(上海)拍賣公司。憑藉著將榮寶打造成為北京藝術市場數一數二拍賣行的經驗,王倚山想做攪動上海市場的鯰魚。

2011首拍10億的成交額,讓榮寶齋上海輕鬆拿下上海拍賣業成交第一的寶座,但接下來的路則沒有那麼順利。從2011到2013年秋拍,3年的時間裏榮寶齋(上海)的成交額連年下降,從首拍的10億到2013年秋拍的1.7億,落差巨大。王倚山的態度也從“改變上海藝術市場”調整到了“適應上海藝術市場”,專場也從2011年繁冗的9個專場, 673件書畫拍品,減少到短小精悍的6個特色專場。

雖然如王倚山一再強調重要的不是成交額的多少,而是公司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榮寶齋用3年時間在上海藝術市場站住了腳,得到了藏家的信賴。 “ 2011年秋拍首槌,80%到90%的拍品來自上海以外的地區,290個牌中只有70個牌是上海本地,最終買到手的只有5個牌,本地委託只有200萬;而2013年,榮寶齋80%以上的拍品都來自於上海本地賣家,賣家和買家的三分之二來自上海。”但離其做“攪動市場鯰魚”的目標來説,只能算是成功分得了上海藝術市場的一杯羹。

並且不只是榮寶齋,從2011年以後成立的拍賣公司大多存在這樣的狀況,比如2012年因購買過雲樓為人們熟知後遂2013年開辦的南京鳳凰拍賣、2011年春開始首拍的上海天衡等等。這些希望通過競爭搞活南方藝術市場的拍賣行,都來勢洶洶,每家的首拍成交都在億元以上。但同榮寶齋上海一樣的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拍賣成交額每況愈下,最終能在這塊市場上站住腳跟,分到一杯羹已然成功。

這些拍賣行選擇南方市場,其實都認為在南方市場是塊洼地,希望能夠搶佔南方市場起飛的先機。但南方市場其實並非洼地,而是比較挑剔。

小而精,才是南方市場制勝法寶

那些在市場表現上較為穩定的拍賣行,雖然沒有驚艷的成交額,卻有著讓你尖叫的成交率。2013年之前,西泠印社一直以高於80%的總成交率保持著全國成交率的首位,2013秋拍上海嘉禾10個專場、823件拍品創下了94.57%的總成交率,尤其《禾風》——(重要作品)中國書畫夜場更是創下了97.22%的高成交率。

高成交率實則是南方藝術市場的普遍情況,這取決於南方市場對於專場要“小而驚喜”的品質要求。南方的藝術收藏,文人氣息更濃厚,不像北方市場偏愛“大”,他們更注重藝術品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所以南方拍賣行業更願意用特色小專場來深度挖掘文化資源。

那些特色專場的成交率均在90%以上,有的甚至100%成交。2013年南方市場上這些高成交率特色專場便鱗次櫛比,2013年春拍浙江南北拍賣的全國首個豐子愷作品專場,28件拍品全部成交,成交額高達1682萬元,單件拍品成交最高價247.25萬元。朵雲軒 “雙雨山館藏珍專場”116件拍品,幾乎全部成交,成交率:99.14%,成交額:7133.6萬元;西泠拍賣為紀念吳昌碩擔任西泠印社社長110週年特別推出的“吳昌碩家屬及親友藏中國書畫作品專場” 116件拍品成交率98.28%,成交額達2539萬元;上海嘉禾推出的“風流今見——陸儼少作品專場”51件拍品成交額8147萬元,成交率達96%; “梅景風承——吳湖帆及其弟子作品專場”29件拍品,成交率100%,成交額961.6萬元。上海天衡推出的“袖海樓藏書畫專場”75件拍品成交率98.67%,成交額2395.2萬元;江蘇鳳凰拍賣的“過雲樓藏畫專場”44件拍品總數, 100%成交……

特色專場發掘價值,補給藝術市場

南方市場不像北方市場追求市場規模,更多的是在深入地對藝術品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的挖掘。也就是因為這一點,南方市場為整個藝術市場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藝術作品,那些在南方特色專場中出現的藝術作品或藝術家,很多都成為了日後的市場主力。

南京經典從2010年開始每年都設置有林散之書畫專場,是全國第一家開始設置“林散之專場”的拍賣行,並且成交率一直都保持在97%以上。林散之成交紀錄的top7都是在南京經典創下的,其中包括最高紀錄2011年以1120萬元成交的“山水書畫四屏”,以及“黃山舊遊”在2013年以1092萬元成交。而最近兩年在全國的拍賣會上看到大量林散之作品軍出自南京經典拍賣。

包括朱新建的新文人畫,也是南京經典率先在市場上推出專場。在2月份朱新建去世後,北方眾多拍賣行瘋狂徵集其藝術作品,而難進經典早已成為了目前朱新建作品紀錄top3的保持者。

縱使南方拍賣行在市場份額的佔有上日趨邊緣化,其深入、細緻挖掘藝術品附加值的市場特點可以為市場帶來更多元化的拍品,對整個藝術市場規模的擴大也是極為重要的。而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日漸成熟,並逐步規範,一味追求高成交金額的思維正在轉變。成交率開始成為買家對拍賣行審度的主要指標,南方市場一貫的“穩、深、細”的市場特點帶來的高成交率將為南方市場帶來更多的參與度。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