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佳士得拓展內地市場仍面臨壓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27 11:21:32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佳士得拍賣行上周發佈了2013年度業績報告。報告稱,佳士得2013年全球成交總額達45.4億英鎊,較2012年同期增長16%(以美元計算,成交總額達71.3億美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14%)。這是佳士得及整個藝術市場歷來最高的全年成交總額。全球各個藝術市場不斷涌現的新買家推動了佳士得成交總額的上漲,包括來自中國市場等新興市場以及網上競拍業務的增長。2013年,佳士得30%的客戶為新買家,新買家成交額佔全球成交總額的22%。"

儘管年度成績不錯,但記者了解到,佳士得在拓展內地業務方面仍有不少壓力,比如其強項瓷器業務因文物法即受到較大限制。

佳士得國際首席執行官馬文斐(Steven P. Murphy)表示:跨類別、跨地區的藝術需求不斷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網上競拍把買家、賣家以及他們對藝術精品的渴求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業績支撐:

新渠道、新市場及新買家

閱讀佳士得業績報告可以發現,幫助其取得45.4億英鎊和同期16%增長率有三個重要因素,即新渠道、新市場和新買家。

所謂新渠道,指的是佳士得在2013年繼續深耕“私人洽購”和“網上競拍”。報告指出,2013年佳士得私人洽購成交總額達7.605億英鎊,較2012年同期增長20%;網上競拍成交總額達1320萬英鎊。儘管佳士得的“私人洽購”和“網上競拍”並不發端于2013年,但是隨著這兩項概念,尤其是後者在中國大陸的新近崛起,佳士得佔據渠道優勢具有其戰略意義。

佳士得在業績報告的顯著位置指出,2013年,其拓展了在中國與印度的業務,亞洲藝術類別成交額增長44%。報告指出,香港拍賣2013年成交額漲幅達32%,上海的秋季首場拍賣宣告其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013年12月,佳士得首次進入印度市場,成交總額達940萬英鎊,高於拍前估價一倍以上。

2013年,佳士得的拍賣參與者中,30%為新買家,新買家成交額佔全球成交總額的22%,購買能力不容小覷。

報告稱,網上競拍吸引了不少新買家,45%的網上拍賣買家是新客戶,來自100多個國家。同時,在新的印度市場中,35%的買家成為佳士得的全新客戶。

本土市場仍有政策壓力

依據計劃,2014年,佳士得將繼續保持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勢頭,在上海舉辦兩次拍賣。屆時,佳士得將提供亞洲及西方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品。

2013年9月,佳士得舉辦中國大陸首拍期間,馬文斐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時談到,佳士得進中國的重要目標是將上海編織到其整個國際網路中,同時他希望佳士得來到中國內地後,希望建立起中西藝術對話的平臺。

然而,從去年首拍來看,佳士得的表現顯露了一些問題,如之前在香港被運作較多的部分當代藝術家依然成為其主推藝術家,對中國藏家頗為關注的中國書畫尤其是海派書畫幾乎無甚看點……一些藝術圈人士認為,佳士得注重自己的口味,並不關注理解中國收藏家的口味,一些收藏家因此也發出佳士得在上海首拍過於傲慢的抱怨。

佳士得有關負責人對此也承認,“我們是還有未盡之處。”

此外,由於國內文物經營政策方面的限制,目前階段的佳士得顯然無法令上海達到香港、紐約、倫敦等成熟市場的水準。以瓷器工藝品為例,現任香港佳士得瓷器及工藝品部主管曾志芬認為,目前倫敦、紐約兩個市場主要是學術導向,買家在那裏往往循著中國的藝術概念購買;香港市場,匯集了現在最好的拍品,拍品兼具賣相、投資潛力和來源可靠。然而,佳士得上海首拍中,其業務強項古代瓷器僅作為展示,並不允許銷售,2014年春拍或也難見突破。據《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記者了解,佳士得正在與當代陶瓷藝術家接觸,瓷器業務發展只能暫時曲線發展,等待政策的鬆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