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鉅額藝術品稅成流浪文物回家障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26 10:57:45 | 文章來源: 大洋網-廣州日報

北宋繪畫《孔子弟子像》流落海外數十年,
于2002年被中貿聖佳拍賣公司徵集回國,後被首都博物館以超低價提前收購。

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畢加索 《兩個小孩》

鉅額關稅“有百害而無一利”

去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四十週年秋季拍賣會上,海外回流的“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被廣東藏家鄭華星以約2.3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86億元)拍得,但直到現在,鄭華星仍舊為該佛像的鉅額稅費大感頭疼。他告訴記者,該尊佛像目前已以“借展”名義入關,但因為沒有交稅,在國內待半年之後還得被“請出去”——除非交一筆超過半億的稅費,才能獲得在國內的“永久居住權”。這筆稅費讓鄭華星難以接受。“我覺得自己是在作貢獻,儘自己所能幫助海外重要文物回流。不表揚、不提供便利也就罷了,怎麼還‘坐地打稅’呢?”

鄭華星目前想通過“捐贈”來解決僵局。“把佛像捐到大的寺廟,一個讓大家都可以瞻仰、欣賞、朝拜的地方,發揮佛像真正的意義。”他告訴記者,統戰部正為此事出面協商。“但這涉及到立法的問題,要通過人大批准。”而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拍賣研究中心主任劉雙舟告訴記者,我國沒有關於捐獻文物就可以免交關稅的明文規定。“根據我國《公益捐贈法》的規定,公益捐獻是可以抵稅的,但文物藝術品究竟值多少錢又很難折算,所以操作起來比較困難。”

鄭華星碰到的問題並非孤例。記者了解到,劉益謙花5037萬元人民幣買下的蘇軾《功甫帖》,目前雖然已經運回上海,但也是以“借展”的名義入境的。而有一些買家甚至已經放棄了將文物帶進國門的努力。一位目前國內頗有實力的古代書畫藏家告訴記者,為了不給自己找麻煩,他在海外購買的古代書畫,目前都存放在藝術品零關稅的新加坡等地進行保管。

資深藏家梁曉新對記者表示:“從任何一個角度看,國家都應該鼓勵文物藝術品回流才對,而不應該設置人為障礙。它等於在鼓勵文物都不要回國,藝術品也少往我們這裡來,或者是通過非法的途徑進來。這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高稅率“逼迫”大量交易轉入地下

對藝術品徵收關稅及相關稅的制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存在了。目前,藝術品和收藏品及古物同屬於關稅稅則中的“第二十一類”。

根據其規定,國內藏家或者拍賣行,如果從海外購買、徵集文物,入關時需要交兩種稅:藝術品關稅及增值稅。若是從與我國簽訂最惠國待遇條款的國家進口,藝術品關稅為12%,該稅率在2012年下調為6%,但17%的增值稅一直沒變。“增值稅按理應該過關之後在交易環節徵收,但我國目前規定在海關進行預徵。如果收藏者捐獻給博物館,按理説可以衝抵稅收,但我沒聽説這樣的先例。”劉雙舟説。

據記者了解,這條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法規,長期以來在操作上都“非常寬鬆”。1995年海關還曾制定過“旅客自帶自用物品進關,登記以後可以復出境”的鼓勵文物回流的政策,使得數以萬計的海外文物暢通無阻地直入國門。但這一切在2012年發生了逆轉。當年4月,中國海關突然發起猛烈的藝術品查稅行動。藝術品稅帶來的種種問題由此白熱化。幾乎沒有人會心甘情願掏鉅額稅費,由此在實際中出現很多“避稅”的方法:比如説,從非最惠國轉到最惠國入關,關稅可以從50%下降到6%;把原件填報為複製品,稅費也可以大幅減少;最常見的是“化整為零”,由個人隨身攜帶入關。“按照規定,這樣也應徵收關稅,但在操作上沒法進行。因為海關沒有鑒定、估值的能力,只好視為‘禮品’讓帶進來。現在拍賣公司搞海外徵集,也會簽訂協議,通常讓賣家或委託人自己將文物藝術品帶進關來。”劉雙舟告訴記者。

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除非是一些高調的買家,相關新聞滿天飛搞得關稅“避無可避”,大部分藏家隨身攜帶文物藝術品入關,確實不會碰到任何障礙。

而一旦入關,“藝術品增值稅”就更好規避了。有行家透露,現在國內藝術品市場上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額都是地下交易。“只要我不開票,你就收不到我的稅了。”

藝術品的增值稅

根本徵收不上來

對藝術品徵收如此重稅,是否合情合理呢?

劉雙舟表示,6%的藝術品關稅確實應該取消。“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包括美國、英國、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以及新加坡,都採用藝術品零關稅,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大陸地區還徵收藝術品關稅,等於是把文物藝術品向‘外’推。從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看,也不應該人為地設置這個門檻。”

而對於17%的藝術品增值稅是否也應該取消,業內人士有不同看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藝術品確實在很大程度上被當做一種投資品,發揮金融功能。而且從價格彈性來看,藝術品價格節節攀升,顯然對價格不敏感,根據“反彈性法則”,似乎的確應該收重稅。根據上海商學院副教授竇麗梅的研究,縱使是目前對於藝術品採取零關稅的美國,也曾經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對藝術品徵收重稅。然而,劉雙舟對此的回答是:“藝術品的增值稅不是應不應該徵收的問題,而是根本徵收不上來的問題。藝術品與其他的奢侈品不一樣,是個性化、個體化的,沒有非常明確的生産流程、生産廠家。藝術品的分散性決定了徵稅的艱難。因為稅率高,使得國內大量藝術品交易轉入‘地下’。不僅是稅收徵收不上來,而且使得國家對藝術品交易的數據都沒法統計和掌握,增加了規範市場的難度。”

建議:只收6%以下的“藝術品綜合稅”

針對藝術品稅目前的尷尬和亂局,“不如取消”的倡議近一年來一直見諸媒體報端。劉雙舟認為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案是:將藝術品關稅免除,並將包括增值稅在內的藝術品各個環節的稅進行綜合徵收,徵收一個稅率控制在6%以下的“藝術品綜合稅”。

劉雙舟相信藝術品稅的逐漸減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現在海關對於藏家隨身攜帶藝術品過關‘網開一面’,這已經很説明問題了。監管太難了,我們總不能為了收上來一塊錢,付出十塊錢的成本吧,但放開的步伐是逐步的。我認為,關稅會優先放開,且關稅有可能首先對文物放開,然後會逐步擴展到其他藝術品。”

劉雙舟表示,藝術品稅是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中最大的問題。如果這個障礙破除,中國藝術品市場將呈現一個完全不同的風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吸引大量文物回流,大量藝術品來國內交易,且交易公開化。同時還會刺激包括旅遊業、酒店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目前‘高稅率,低稅收’的尷尬局面也會發生逆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