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2013藝術市場回眸:扎堆不差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31 09:38:25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吳冠中作品《長日無風》

2013年進入尾聲,回望這一年,中國藝術界雖然波瀾不驚,卻始終不缺讓人們議論的話題。從“雷人”到“蒙人”,從“不適應”到“不差錢”,藝術説不清楚,市場看不明白,藝術市場的故事從來沒有結尾。

南韓畫廊撤離中國

2013年初,號稱全球最大畫廊的阿拉裏奧突然宣佈退出中國市場,關閉了阿拉裏奧北京空間。一時間,南韓畫廊集體撤離中國引發市場關注。

2005年以後有越來越多的外資畫廊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早期的常青畫廊、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佩斯畫廊等進駐北京798。2007年開始,南韓阿拉裏奧畫廊、阿特塞帝畫廊、昌阿特畫廊也扎堆進入中國。這些外資畫廊對外國藝術家的引入和對中國藝術家的海外推廣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他們也都以先進的理念和運營模式而對中國市場抱有勃勃雄心,但是近年來一大批國外畫廊選擇離開中國,特別是南韓畫廊幾乎集體的撤離,則被看做外國藝術機構不能適應中國藝術市場混亂的投機環境的一個例證。

【點評】 商業畫廊是藝術品一級市場的主體,近年來在拍賣行的擠壓、與藝術家的糾紛、國內混亂的收藏行為等因素的影響下,畫廊業整體處於經營慘澹的狀態。一兩個摸準了中國市場脈搏的外國畫廊的確撈到了金,大部分還在努力“適應”,乃至被迫離開。國際化畫廊的先進經營理念,註定在中國水土不服。

已故名家作品限制出境

3月,國家文物局發佈《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鑒定標準(第二批)》的通知,將近年去世的著名書畫家的相關作品列入文物出境限制範圍。在這份限制出境的名單中,“作品一律不準出境”的是吳冠中一人,“作品原則上不準出境”的為陳逸飛和關山月兩人,“代表作不準出境”的包括啟功、張仃、程十發、黎雄才、黃苗子等21人。

此次公佈名單雖是對2001年頒發的《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鑒定標準》的補充,但“作品一律不準出境”“作品原則上不準出境”“代表作不準出境”三類名單公佈後卻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綜合2001年國家文物局下發的第一批限制名單可以發現,目前全部作品被限制出境的有王式廓、何香凝、李可染、林風眠、徐悲鴻、高劍父、黃賓虹、傅抱石、潘天壽、董希文和吳冠中11人,作品原則上不準出境的25人,代表作不準出境者則多達128人。

【點評】 “限制出境”的可操作性受到質疑,也有反對者認為中國現當代藝術作品需要通過國際交流、流通才能實現其價值。近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屢創天價,已經成為社會新聞熱點,流通意味著作品價格可能隨之得到提升。市場環境下交易行為夾雜本土文化保護的民族情愫,本身就有衝突和矛盾,“限制出境是否合理”“藝術品關稅是否過高”等話題在2013年爭論而沒有結論也就不足為怪了。

佳士得首獲中國拍賣執照

4月9日,佳士得拍賣行宣佈已獲得上海市批准,在中國成立外商獨資企業,可從事拍賣、拍品的進出口、展覽展示、藝術顧問諮詢、培訓和其他相關服務。

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禁止設立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的文物商店或者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外資拍賣行進入內地一直受到限制,但這並沒有影響國際拍賣行進軍中國內地的步伐。去年9月,蘇富比通過與歌華合資成立蘇富比(北京)曲線進入內地,並舉辦了首場具有象徵意義的拍賣,但仍不具備文物拍賣的資質。而佳士得此次進入中國內地也沒有取得文物拍賣資質,只可以拍賣當代藝術品。9月,佳士得在上海舉行了中國內地拍賣首秀,首拍總成交額達1.54億人民幣,超出之前預期。

【點評】一般認為佳士得正式進入中國是件好事,相互間的競爭有利於提高行業的品質和標準,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古代書畫文物碰不得,佳士得就只能圍繞當代藝術做文章,拍賣市場價格虛虛實實卻總成為行銷標榜的手段,佳士得們會給中國拍賣市場帶來清風嗎?

錢鐘書楊絳書信險遭拍賣

5月,“《也是集》——錢鍾書書信手稿專場”拍賣會即將舉行的消息見諸報端。據報道,66封錢鍾書書信和《也是集》手稿,12封夫人楊絳的書信和《幹校六記》手稿,6封女兒錢瑗的書信將集中拍賣。楊絳先生獲知消息後發佈公開信,堅決反對錢鍾書及其本人、女兒的私人書信被拍賣。

此事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引發關於智慧財産權、隱私權等不同角度的討論,在社會各界的聲援下,保利與傳是兩家拍賣公司先後撤拍錢鐘書私人書信,經法律途徑後,中貿聖佳拍賣公司最終也宣佈停止“《也是集》——錢鍾書書信手稿”的公開拍賣活動。

【點評】楊絳呼籲停止拍賣錢鍾書及其家人書信,一經曝光就從個人維權事件變成了社會事件。出於對錢鐘書、楊絳先生的尊重,媒體、輿論普遍支援楊絳先生。但是書信這類私人物品,特別是對於已故者而言,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進入市場,需要法律更進一步地明確。

皮諾家族歸還鼠首兔首

4月,在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期間,法國皮諾家族表示已從文物原持有人手中買下圓明園鼠首、兔首,並向中方表明無償捐贈的意願。此舉受到中方歡迎,6月圓明園青銅鼠首兔首被正式歸還中國,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捐贈的鼠首、兔首是北京圓明園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銅像中的兩件。2009年,這兩件獸首曾在法國巴黎被拍賣,中國人蔡銘超在法國巴黎拍下了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隨後表示不會付款,此事一時間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就在兩件獸首回歸過程中,國博副館長陳履生的一條微網志再次引發熱議:“圓明園十二生肖水龍頭只是見證圓明園被外國列強掠奪、焚燬的歷史見證,一上拍賣會就被稱為‘國寶’欠妥,特別是把外國人做的水龍頭稱為‘國寶’,更是欠妥,對它們的藝術性應該有一個基於中國美術史的正確認知。”

【點評】皮諾家族的“善舉”引發外界猜測,一種説法是為其旗下的佳士得和奢侈品集團拓展中國市場。陳履生的微網志雖然引起爭議,卻點出了許多國外拍賣機構“滿足中國人的愛國願望”的一貫辦法。愛國沒錯,善舉也值得肯定,理智卻是我們最缺少的。

中國藝術家“扎堆”威尼斯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後的6月讓中國當代藝術界籠罩在“威尼斯”的話語之中,以威尼斯雙年展之名奔赴參展的中國藝術家數量空前,人們對“中國藝術家扎堆威尼斯”現象的關注超過了雙年展本身。

威尼斯雙年展曾對中國當代藝術家走向世界産生過重要作用,近兩屆中國藝術家扎堆威尼斯,以各種方式舉辦平行展、週邊展等卻受到了廣泛質疑。有評論家指出很多中國策展人和藝術家宣稱自己通過了雙年展組委會的嚴格審核,實際上只要向主辦方繳納費用,就可以在展覽上使用雙年展的標識,並出現在雙年展官方目錄上。而且組委會對策展的審核,並不是基於藝術中的學術標準,甚至有很多申請時提交的方案和實際的展覽完全不同。

【點評】 中國當代藝術家早期赴國外參展,似乎總帶有一種“為自由”的悲情,但當今年大批中國藝術家來到威尼斯參加各種正規或週邊展覽時,他們的動機説穿了就是為商業。威尼斯變了,還是因為中國藝術家變了?

冀寶齋“山寨文物”雷人

7月,作家馬伯庸一篇題為《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的博文讓河北冀寶齋博物館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博物館中年代穿越、造型奇異的藏品讓人忍俊不禁。藏品中有“雍正年制”的金陵十二釵大缸、唐五彩人物紋筒瓶、分公母的青花釉裏紅描金十二生肖等。而在博物館對外的宣傳中,曾有一系列專家“親臨鑒賞”,並“肯定讚揚”。

在輿論的廣泛關注下,冀州市通報對媒體關注的問題和質疑展開調查,冀寶齋博物館閉館整頓,摘除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所有授予的牌子。10月28日,曾陷入“山寨藏品”爭議的河北冀寶齋博物館館長王宗泉在家中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終年68歲。

【點評】冀寶齋的收藏一經網上傳播便“雷”倒眾人,人們難以理解這種文物製作的邏輯和文化背景,更不理解當初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牌子是怎麼挂上去的。曾經引以為傲的村級博物館成了全民笑柄。這件事並不只是因為有些人沒文化,而是包括相關部門在內沒人真的把文化當回事。

萬達收購“畢加索”

11月4日,萬達集團在紐約佳士得以2816.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72億元)競得畢加索作品《克勞德和帕洛瑪》(又名《兩個小孩》),成為當晚讓·克魯吉耶爾收藏專場的亮點。萬達今次不惜重金購下畢加索作品,價格超出估價一倍多,成為全場最貴的拍品。作為中國知名企業進軍藝術收藏界,萬達此舉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隨之而來的是業界不斷的爭議之聲。有人認為借收藏西方經典繪畫以走向世界藝術市場,畢加索是不二之選。但更多人認為萬達當了一次“冤大頭”。 有批評家指出,當前中國人收藏西洋藝術的形勢並不樂觀。“錢不是問題,問題是國內藏家缺乏藝術史訓練,對藝術價值的判斷能力也成問題。”

【點評】做地産、做足球、做電影……這些年王健林的萬達錢賺得足,忙得不亦樂乎。拍賣市場上的數字總能吸引到不明就裏的人們的眼球,中國人如何收藏西洋藝術是個問題,萬達究竟想做什麼是另外一個問題。

沈桂林欠債10億“玩失蹤”

12月,上百名投資客集中在海南泰達拍賣有限公司、海南泰特典當有限公司的辦公室,一邊向警方提供相關證據,一邊焦急打聽著兩家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長沈桂林的去向。“海南工商聯副主席沈桂林涉嫌非法集資‘失蹤’”的消息被迅速傳播,引起人們的關注。據報道,沈桂林涉及債務預計超過10億元人民幣,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警方正在偵辦此案。

媒體披露資訊顯示,沈桂林擁有多重身份:省政協委員、工商聯副主席、拍賣協會會長、收藏家協會會長等,經營有拍賣、典當公司,其投資的“美麗道國際藝術機構”則在畫廊界頗受好評,而這些正是沈桂林容易借到錢的重要因素。

【點評】過一段時間,沈桂林“失蹤”事件會有一個結果,這則新聞也會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頭銜效應”對於中國藝術界的投機者而言都是謀利的“妙招”。

《功甫帖》真偽事件

9月,上海藏家劉益謙以822.9萬美元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中拍得蘇軾《功甫帖》。但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相關研究人員鑒定這件《功甫帖》是偽作。12月21日,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3位研究員將這件《功甫帖》鑒定為“雙鉤廓填”的偽本。上博研究員指出,這件拍品鉤摹自晚清鮑漱芳輯刻的《安素軒石刻》,另有發現若干破綻能佐證其並非《功甫帖》原作,而是在晚清期間從拓本鉤摹而來。

爭議另一方,紐約蘇富比堅稱經手的《功甫帖》是真跡。收藏家劉益謙則對媒體表示,在競拍該作品前曾請專家做過鑒定,並無真偽之疑。目前是上博的一家之言,如若所有專家都認同,會與蘇富比進行交涉甚至退貨。

【點評】 徐悲鴻偽作?齊白石偽作?蘇東坡偽作?……拍賣市場引人注目的“億元時代”,真假成了最讓人頭疼的問題。拍賣不保真,專家説假話,更大的問題是:有多少人真正關心作品本身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