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香港藝術市場帶給內地拍賣行的啟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26 10:45:57 | 文章來源: 收藏快報

與亂象頻生的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相比,香港的藝術市場真是別有一番景象。自2011年春拍高潮之後,這兩年來,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可謂冷風頻吹,各拍賣公司的成交總額和成交價顯著下降,與兩年前的火爆行情相比,千萬元以上成交拍品數量銳減,億元拍品更是鮮見蹤影。正當人們對2013年藝術品秋拍行情謹慎觀望時,率先亮相秋拍市場的香港蘇富比讓人眼前一亮,蘇富比秋拍出人意料地以41.96億港元的成交總額圓滿收官,最令人震驚的是四件拍品成交額過億,引發了國內收藏界一片驚呼聲。

眾所週知,每年率先開拍的香港藝術品行情歷來被看作是拍賣市場的風向標,對內地藝術品市場走向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自從2011年秋拍國內藝術品行情從高位調整以來已近兩年,香港之於內地拍賣市場的風向標作用也受到很大的考驗。香港作為世界第三大藝術中心,良好的藝術氛圍一直對世界各地藝術品收藏者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雖説這兩年來香港藝術品行情也有所回落,但調整幅度卻遠比內地市場小得多,蘇富比、佳士得能在今年的香港秋拍市場高唱凱歌,説明瞭香港藝術品市場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細數近年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重鎮,不是北京、上海這些冠以“文化之都”名片的大城市,而是每年率先唱響春拍和秋拍大戲的香港。香港拍賣行業之所以長盛不衰,並成為全球藝術品拍賣行業關注的重點,除了傳統的世界拍賣業巨頭蘇富比、佳士得每年在此舉辦春季、秋季拍賣會外,近兩年來,內地最著名的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也紛紛搶灘香港市場,香港拍賣行業可謂風景這邊獨好。儘管這些年來香港藝術品拍賣和內地一樣,也有“天價”的傳統和情結,但是,這麼多年來,卻鮮有負面新聞流傳,“假拍”、“流拍”、“有價無市”之類的鬧劇在這裡幾近絕跡——香港拍賣業具有很深的“拍賣底蘊”和藝術市場誠信指數及規範指數,對“信譽”和“品牌”十分重視,這是內地拍賣行業難以比擬的。近年來,因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當下全球藝術界都在普遍轉型,舊有標準覆滅,新的標準尚未建立起來,傳統的藝術壟斷機制被打破——這對香港市場而言是個很大的利好,香港這種思潮集萃、又能被國際化資源眷顧的城市,是最有可能在這次“洗牌”中異軍突起的。

事實也果真如此,香港如今已漸成國際拍賣業的寵兒,中國嘉德、北京保利搶灘香港藝術品市場並佔得一席之地,尤其是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秋季拍賣取得巨大成功,除了這兩大拍賣巨頭本身的品牌效應外,香港拍賣業對“信譽”的重視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或許可以從香港的“國際性”定位中找到答案。香港是一個國際性城市,它有著龐大的國際買家、賣家和藏家隊伍,有背倚內地、輻射亞太的國際性地緣優勢,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內地實力拍賣公司紛紛進軍香港市場,諸多來自內地的買家踴躍競投,諸多高品質特別是傳承有序的拍品備受青睞,就充分印證了這個市場是充滿希望的,香港藝術品市場前程似錦。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