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早期油畫完勝當代藝術 工薪族收藏或成新炒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30 10:16:53 | 文章來源: 文物天地

吳作人 戰地黃花分外香 8050萬元成交
 

 

曾幾何時,拍場上滿眼所見皆是看不懂的當代藝術,看不懂還不能直説,怕人笑話沒“文化”,恐慌與藝術、市場脫了節,跟不上潮流。雙耳聽到的皆是動輒千萬元的大貨,花百十萬買當代藝術作品,都不好意思開口。

不説有點名氣的藝術家,就是美術院校的學生也市場機會多多的。只要入得名牌美術院校,跟了一個有點名氣的老師,還沒畢業或者剛要畢業、剛剛畢業,作品立馬可以送到拍場待價而沽。如果又碰巧有人買,作品就有了價格有了行情。

如此,學畫者根本不需要先在藝術上、學術上取得什麼成就,只要畫出來的畫賣相好有人要,就有市場。學畫者是為藝術還是為錢,還真不易説清楚。

市場供需關係是否就是如此簡單?

其實,説簡單也簡單,説複雜也複雜。貨品有人買就簡單,無人要就複雜,今天有人買明天無人要就變得複雜,價格忽上忽上起伏不定就更複雜,遭遇炒家炒作更更複雜。受傷輕的畫家可能是先有錢有名,而後無人問津。受傷重的畫家可能不一定就能收穫到名利,而且還斷送了所謂的藝術生涯。無論哪一種,筆者還真見了不少。

當下恰好就是市場複雜之時,想説簡單可不容易。

正因此,才最先從從業者內部爆出所謂市場調整了、下滑了,轉眼卻又有人説回暖了,有數據有案例有鼻子有眼。

冷暖自知,旁觀者實難體味。

早期油畫完勝當代藝術

今春,油畫拍賣的經典案例非吳作人《戰地黃花香》莫屬。

1930年,22歲的吳作人求學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後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白思天院長畫室,白思天稱其作品“既不是弗拉曼畫派,又不是中國傳統,用乃是充滿個性的作者”。吳作人在歐求學五年後,回國任教于中央大學藝術系,先後到陜甘青、康藏高原等地區寫生,1958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1985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在60餘年藝術生涯中深深紮根于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的沃土中”,中國畫、油畫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20世紀著名的藝術家。

吳作人作品大部分捐給了國家,市場流通量有限,油畫尤甚。歷年成交的吳作人油畫,除《戰地黃花香》外,知名者還有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816.75萬港幣成交的1956年作《金色的海洋》,同年北京華辰秋拍1232萬元成交的1949年作《解放南京號外》,2008年北京翰海秋拍470.4萬元拍出的1934年作《女人體》等。

《戰地黃花香》是吳作人“油畫民族化”的成熟之作,長175.5釐米,寬118釐米,尺幅巨大,創作于1977年9月毛澤東逝世週年之際,以“寄無限緬懷”,畫作取毛澤東1929年10月《採桑子•重陽》詞意,“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2003年中國嘉德春拍時,以352萬元創吳作人油畫拍賣價格紀錄。十年後的今春,以8050萬元創中國油畫拍賣價格紀錄。

同時上拍了油畫小稿,木板,40×52.8釐米,估50萬至60萬元,拍至218.5萬元。兩畫對比,可以看出藝術家對此畫創作的重視程度,原作畫面跼踀,寫生味十足,創作完成的成品則畫面開闊,氣勢雄渾,論者評其“藝術家將中國畫的筆墨韻味與油畫的光色韻律和空間意識融為一體,營造出生動、豐富、逼真、‘天人合一’的詩情畫意,極為準確的表現出了生機盎然,令人激蕩胸懷的詩境”。

此畫的成交,將近幾年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的收藏與拍賣推向了高潮,尤其在市場調整期,這一高價對油畫及當代藝術的收藏者、研究者刺激很大。

往年被暴炒的當代藝術,在市場調整時有天壤之別的感嘆。所謂的市場領軍人物畫作乏人問津,此起彼伏地流標。反觀老油畫,逆市飄紅,漲聲一片。

中國嘉德2010年秋拍首開20世紀早期油畫專場,61件拍出37件,成交率60.66%。第二場成交率漲至78.18%,成交額6295.56萬元。今年春拍,這一專場61件成交40件,成交額11856.85萬元,創歷年之最。

港臺收藏家較早介入中國20世紀早期油畫的收藏與市場開發,遺憾的是偏重利潤考量,學術研究滯後,。內地則隨著學術觀察的深入,早期油畫的研究、展覽層出不窮,陸續出版了不少專著。

從市場層面探究,香港目前仍是中國早期油畫最重要的市場。蘇富比、佳士得每季20世紀藝術專場的拍賣裏都是名作薈萃。2012年以來,當代藝術品已經不敵早期油畫,香港蘇富比全年早期油畫成交額達44649.48萬港幣,當代藝術成交額僅32846.25萬港幣,兩者之間的差額超過一億港幣。

今春香港蘇富比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158件拍出79.11%,成交額20468.03萬港幣,26件價超百萬港幣的作品中半數出自趙無極、朱德群、朱沅芷、吳冠中等老藝術家作品,且價格前列前茅,趙無極1983年作品《10.03.83》雙聯作拍至3708萬港幣,朱德群1985年作品《聖雪頌》拍至2364萬港幣,吳冠中1972年作品《西柏坡山村》拍至1204萬港幣。重點推介的許漢超作品專題,9件作品悉數拍出,上世紀70年代作品《裁縫師》拍至40萬港幣。

而該公司的常規當代亞洲藝術專場109件拍出八成,成交額12992.88萬港幣,差20世紀專場約7000萬港幣,僅方力鈞、劉野、劉煒三人的三件作品成交價超過千萬港幣,遠遜早期油畫。

香港佳士得20世紀藝術專場314件拍出83.44%,成交額21056.95萬港幣,成交價前十名中也是趙無極、朱德群、林風眠的作品居多,僅艾軒、陳逸飛、王懷慶三件當代油畫擠入前十名。該公司常規當代藝術專場329件成交76.29%,成交額也僅12852.65萬港幣,兩場差額達8000萬港幣。

該公司20世紀與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中,也是早期油畫佔主流,16件價超千萬港幣的作品中,僅曾梵志、岳敏君、劉偉、張曉剛、嚴培明五人的五件當代作品,且價格排名靠後,其他高價品均出自常玉、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朱沅芷、陳澄波,共11件作品。常玉約1929年作《簾前雙姝》拍至4467萬港幣,趙無極1956-1957年作《水之音》3291萬港幣,朱沅芷約1939年作《馬上舞旋》1143萬港幣,陳澄波1940年作《夏之朝》1023萬港幣。

操作較為規範的北京誠軒,油畫專場在業界頗有盛譽,今春早期油畫仍是重點,專場成交率78%,成交額4100余萬元,拍賣氣氛熱烈,場內外買競價激烈。四件林風眠精品因清晰來源、傳承有序、著錄豐富受到廣泛關注,1957年林風眠第一本個人畫輯則入了《寶蓮燈》,也是迄今現身拍場的唯一一幅該畫集中的作品,以747.5萬元成交。巴西畢氏(Mr. Brian Brett)珍藏的林風眠上世紀60年代《山居話舊》拍至575萬元,馮葉女士收藏的《春》拍至287.5萬元,《江邊風景》拍至230萬元。朱德群1960年作《第71號構圖》322萬元成交。丁衍庸上世紀60-70年代的兩幅油畫悉數拍出,《柿子與瓶花》101.2萬元,雙面畫《天上人間》《甲骨文的聯想》126.5萬元。席德進1955年作《日月潭化番社酋長毛信孝之家》115萬元拍出。藝術家關良舊藏的李東平1962年作《桃》97.75萬元。

上述四家公司早期油畫、當代藝術常規專場的拍賣結果看,不論是成交額、成交率,還是單件作品的成交價,在三個方面早期油畫今春的行情完勝當代藝術。也就是説,即使從中國嘉德2010年開設早期油畫專場算起,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如今早期油畫已經成為油畫市場的主流,油畫市場調整初見成效,這對於中國油畫市場的長期發展將起到奠基作用。這幾年所積累的經驗,對於20世紀油畫的價值判斷是重要的參照。

尊重市場的前提是要尊重歷史,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早期油畫價值的認定,是對中國20世紀油畫發展歷史的重塑。

工薪族的當代藝術收藏標準

當代藝術不敵早期油畫是今春油畫市場最大的變化,僅少數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寫實油畫作品拍出高價,但是仍然無法與兩年前的市場行情相比。

香港佳士得夜場上拍的當代藝術作品算是今春成交價最高的一個專場:超千萬港幣成交的有曾梵志、岳敏君、劉偉、張曉剛、嚴培明的五件作品,曾梵志2001年作《江湖》3011萬港幣,岳敏君1999年作《十五個活著的姿勢:粉紅色》(15幅)1203萬港幣,劉偉1999年作《吸煙不吸煙》1143萬港幣,張曉剛1989年作《聖母子像》1119萬港幣,嚴培明2012年作《李小龍:格鬥精神》1059萬港幣。

香港蘇富比的當代藝術專場中,僅方力鈞、劉野、劉煒的三件作品成交超過千萬港幣。20世紀專場中,少數當代寫實油畫作品行情堅挺,王沂東1998年作《鬧房》拍至1916萬港幣,艾軒2011年作《人在遠方》拍至1204萬元,高價品的數量及價格均遠少於往年。

值得注意的是,對當代藝術進行專題性細化收藏,以及工薪族收藏的現象受到業內人士的重視,特別是在香港蘇富比的赫斯收藏專拍、黑河內珍藏奈良美智作品等專場,以及北京的藝術博覽會等相關活動的推動下,工薪族收藏成為許多行家、拍賣企業探索市場發展的新路徑。

當代藝術行情仍在下滑的現狀在“赫斯90年代當代中國藝術收藏”專拍中表現也很明顯,此場未像尤倫斯收藏專拍一樣受到市場追捧:46流拍12件,成交率73.91%,成交額2349萬港幣。劉煒、岳敏君、王廣義、李松松、楊少斌等名家作品流拍,1996年赫斯收藏的第一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岳敏君1993年作《飛翔》因估價900萬至1200萬港幣而流拍。全場僅周春芽、曾梵志、劉小東、方力鈞的五件作品成交價超過百萬港幣,周春芽1997年作《綠狗3號》820萬港幣首居位,曾梵志2005年作品《無題-肖像》以292萬港幣價居第二。

而在拍前,這位法籍收藏家赫斯(Didier Hirsch)的這批作品被很多行家看好。赫斯以個人之力建立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的發展史縮影,對有志於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應該怎麼收藏?赫斯提供了一個按時間段收藏的樣本。遺憾的是,他出售收藏的時機恰逢市場調整期,那些被炒高的藝術家作品遇冷,也再次證實:被炒作的藝術家,作品存在較大的風險性和不可預測性。

一冷一熱,“你不孤單──黑河內珍藏奈良美智作品”專拍則在行裏掀起了大範圍的探討。專拍作品來自日本收藏者黑河內,被媒體譽為“全球首個著名當代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作品的私人珍藏專場拍賣”,一個工薪族收藏者投資成功的樣本。35件拍品流拍4件,4113.25萬港幣的成交額讓黑河內一夜間成為千萬富翁。專拍中十件拍品成交價超過百萬港幣,奈良美智1997年作《失眠夜》拍至940萬港幣,2006年作《白夜》904萬港幣,

2001年作《輪流》364萬港幣。雖然現在拍出的價格高不可及,但黑河內收藏之初相對價格較低。

據黑河內自述,他收藏有奈良美智每個時期的不同作品,限量作品、版畫、海報、著作、玩具……,對畫家筆下的兒童都深感同情,他坦言,“因為在他們之中我看到了自己,正是這種共鳴,帶給我無限的童年回憶,推動我收藏奈良美智的作品。”銀行職員身份的黑河內,把收藏奈良美智作品完全當作是一種純個人的行為,“沒人知道我在收藏奈良美智的作品,就連我的家人摯友都全不知情。”“從薪水裏左支右絀省錢來買畫,為此我曾減少攜同家人外出用餐或添購新衣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有些後悔。剛剛開始收藏的時侯,曾經省下6個月的午膳費來購買一幅奈良美智的作品。”

或許是這種傾注感情的收藏,黑河內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專題收藏,也正是他和這些畫之間有深厚的感情,林家如説,“這批畫委託拍賣行後,黑河內仍在猶豫,想撤回藏品”。這批總估價1800萬港幣的收藏,最終拍到4100萬港幣,成就了工薪層收藏者黑河內的成功,成為經典案例。

如果僅從收藏的意義上探討——對於黑河內而言,金錢是否就是對他幾十年收藏的回報?拍賣結果所表現的,僅僅是在投資的成功罷了。

我們更應該分析的是,那些曾經傾注他極大心力和情感的藝術品,首先是他私密化的收藏——甚至連成家人都不知情,而不是用來顯耀,這些作品見證了他的藝術眼光和品味,以及他對收藏的堅持。或許這正是當下中國工薪族收藏所缺失所需要的。

在今天的背景下,進入藝術市場動輒需要百萬元、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資金,工薪族涉足收藏,特別是想要收藏大家作品幾成天方夜譚,可望而不可及。對於喜歡藝術品而又渴望成功的人來説,收藏成功的魔力非同一般。這也正是今春工薪族收藏備受關注的原因。

有行家和拍賣公司甚至一些媒體,正在炒作工薪族收藏的概念,意圖在市場調整期間行情上行乏力,缺少新生力量的當下,吸引更多的收藏新貴、新的資金入場,若用商業發展的眼光看,本無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意圖進入市場工薪族最好帶著判斷的頭腦,什麼原因導致了今天藝術市場的調整?而且調整的時間之長,幅度之大前所未有?如果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得不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或者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建議量力而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