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 青花盆與菊 香港佳士得2011秋拍
方君璧 恂恂 北京匡時2011春拍
在今年剛剛拉開戰幕的秋季拍賣中,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作品的市場表現引人注目,香港蘇富比、中國嘉德和香港佳士得等拍賣公司均在此一單元的作品徵集上下足功夫,相較于當代藝術板塊的起伏,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板塊顯露漸入佳境的態勢,趙無極、徐悲鴻、顏文樑、常玉、方君璧、李超士等藝術家的作品日益受到國內收藏家的關注,一些重要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重現國內市場,這也是收藏趣味向國內藏家轉移的重要信號,那麼究竟早期油畫如何研究、收藏目前的市場表現如何?筆者希望在本文中有所涉及。
範圍界定
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多有留學的經歷,他們西學東用,將西方學來的理論、技法等美術知識與東方精神想融匯,創作出精品佳作。“他們為強國、為夢想或踏上東渡的輪渡,或西去歐洲藝術殿堂,他們帶回的不僅僅是西方的油畫技法,更多的是一種獨立自主的精神,而這正是處於那個動蕩不安中的民族所渴望和亟需的。他們的出走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藝術尋夢,而是一個民族忍辱負重、發奮圖強的過程。英雄多出於亂世,藝術救國是每個新青年心中共有的抱負。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主要指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最早走出國門跨洋尋夢的中國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畫家。當時他們大都是20歲左右的青年,個個雄心勃勃、意氣風發,心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些油畫界的前輩出國前,就接受過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又受到新思想的啟發,東西方的碰撞與博弈首先就從自身展開。他們遠到日本、法國、比利時等國家求學,正是他們的苦苦探索與追求,才奠定了中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基石。回國後,他們積極倡導美育教育,或發起美術社團,或創辦美術院校,或創立美術刊物,對中國的美術創作、美術教育乃至文化運動都産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最早出國學習油畫的廣東畫家李鐵夫,于1887年到美國。李鐵夫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油畫第一代藝術家,作為先驅者和奠基人,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辛亥革命以後,出國學畫的人漸多,他們的去向主要是歐美和日本。從藝術史的角度分析,通常認為,第一代油畫家是以1887年留洋的李鐵夫為代表,李毅士、馮鋼百、李超士、方君璧、李叔同、陳抱一、關良、常玉、余本、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潘玉良、吳大羽、顏文樑、朱士傑、常書鴻、龐薰琹、劉海粟、關紫蘭、唐蘊玉、周碧初、呂斯百、烏叔養等人。而第二代油畫家,則主要是指直接受教于第一代油畫家、成名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吳作人、蕭淑芳、董希文、孫宗慰、艾中信、李瑞年、李宗津、張安治、黃顯之、胡善餘、沙耆、林達川、涂克、戴澤、莫樸、羅工柳、王式廓、黃養輝、閔希文、劉國樞、費以復、蘇天賜、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趙春翔、席德進等藝術家。
市場培育
中國油畫僅有百餘年的發展歷史,而早期油畫在藝術史的地位更是不容置疑。作為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的最早挖掘者,二級市場的拍賣業的力量不可忽視。在前些年國內油畫收藏力量相對較弱的時期,對20世紀早期油畫的關注更多集中在香港、台灣及海外地區,這一板塊的成交主要集中在香港蘇富比與香港佳士得、台灣羅芙奧等。國內拍賣公司如中國嘉德、誠軒、匡時、保利等公司都在這一版塊有持續的關注。而中國嘉德自1994年成立之初就在梳理與挖掘方面做了諸多工作,為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市場的培育與發展,以及在引導藏家以藝術史的線索去收藏等方面做了諸多積極的探索。直至2010秋拍,中國嘉德成功推出國內首場早期油畫專場“開拓與奠基——20世紀中國油畫先驅專場”。此專場的推出,是中國嘉德基於多年來對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市場縝密的研究和分析後,將中國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畫名家的精品集于一冊,按照藝術史的脈絡呈現20世紀中國油畫先驅的面貌和層次。這場老油畫的專拍,對於市場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成交額的高低,而是國內市場對此的反饋和釋放的信號。緊接著,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推出了第二場“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專場”上拍55件拍品,成交43件,成交率78.18%,總成交額6295.6萬元。其中,關良的《石門》以2300萬元拔得專場頭籌,並創藝術家個人作品的拍賣紀錄。2011年秋拍,中國嘉德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專場的成交額攀升至1.3億,進一步拉升了大陸拍賣公司在此一板塊的成交份額。由於大陸藝術品市場的迅猛發展,很多海外資深藏家表示願意將藏品送到大陸參加拍賣。
在創造佳績的同時,對於各家拍賣公司而言也面臨一些問題,首當其衝的便是徵集困難。由於收藏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的藏家看好市場未來前景,藏品換手率低,這一方面體現了藏家對持有早期油畫作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減慢了早期油畫板塊的市場流通率。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雖然人才輩出,但是畢竟時間不長,加之社會動蕩等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不多,很多重要畫家的作品也有相當一部分被美術館等官方機構收藏,市場流通量有限,這也是近些年來,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的價值沒有充分體現出來的主要原因。港臺地區對老油畫的重視較早,培養了一批很成熟的藏家群體,他們早在十幾年前便開始收藏常玉、顏文樑、李超士、林風眠等藝術家的作品。台灣地區在老油畫收藏方面先行一步。有些藏家前些年專門到大陸搜尋作品,搜尋資料,現在已經悉心收藏研究了很多年;有的藏家專收一人,對其藝術生涯瞭如指掌;有的藏家博取眾家之長,幾乎涵蓋了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所有藝術家的作品,甚至是美術史中一筆帶過的,也能在其收藏中有所體現。此外,台灣有些畫廊對於部分中國早期油畫藝術家也進行過充分的梳理。
由於作品數量和流通量有限,中國第一代、第二代油畫家作品的價格沒能達到與其價值相應的水準,特別是第一代藝術家的作品,上升空間更為廣闊,可謂價值洼地。與當代藝術不同,這些老一輩的油畫家的藝術成就已蓋棺定論,很多重要作品更是載入史冊,然而,李超士,顏文樑等這樣大家的作品目前的價位實難與其在美術史中的地位相對應。2000萬元即可買到關良最重要的作品,而在其他藝術品門類,以相同的價格想要購買同級別的重器已是遙不可及的美夢了。
藏家準備
有些藏家之所以不敢涉足老油畫,源於一個顧慮,即真偽問題。其實,真偽在各個門類的收藏中都是最複雜而又最不可忽視的步驟。家屬意見、畫廊保證、權威出版物著錄等等,哪一類更具有可信性? 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作品的鑒定,比古代書畫、器物的鑒定要相對容易。誰具有最權威的話語權?最能説話的是作品本身。每位藝術家都有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創作特徵、時代氣息是現代人無法模倣的。即便是作偽者有很強的藝術功底,但他卻難以捕捉其中的時代氣息。其次,綜合權威出版物著錄、家屬鑒定、畫廊保證等資訊來判斷。市場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件作品,沒有發表過、沒有明確出處和來源情況,但藏家們反而競爭得很激烈,這就説明,在老油畫市場中,很多藏家是依據作品本身的資訊來判斷作品的真偽,而非其他。
在收藏早期油畫方面,台灣藏家較為成熟,有很多台灣藏家為了收藏做了充足的案頭工作,他們熟讀藝術史,同時凡是收藏涉及到的藝術家藝術活動以及個人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他們都瞭如指掌。當他們介紹自己的每一件藏品時更是娓娓道來其中韻味。這些都值得大陸的藏家學習。有些藏家對作品本身的認識僅限于拍賣公司的介紹,甚至對此也莫不關心,常此以往,不但得不到收藏的樂趣,也會無形中加大投資的風險,得不償失。
無論當代藝術還是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市場,市場會呈現出崇尚“東方精神”趨勢。市場逐漸成熟,藏家在購買作品前,必會進行大量研究與分析,很多藏家的收藏都有清晰的線索,這條線索建立在其所掌握的理論基礎。事實證明,藏家在藝術市場中的收益和其學術儲備、經驗、眼光成正比。
就市場而言,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的價值一直被市場所低估,“重今薄古”的現象在油畫市場上較為明顯和普遍。從藝術史的發展脈絡以及市場的屬性和規律來看,這種學術和市場不對稱的現象必定是暫時的。近幾年來,隨著國內藏家對藝術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學術引導收藏的風氣日益濃重,國內知性藏家在不斷成熟,20世紀油畫先驅作品的市場有了較為明顯的推進,但其市場價值還遠與其藝術價值相未匹。早期油畫的收藏實則比當代藝術面臨更高的收藏門檻,整個市場的互動依賴各個環節專業性的提高。可以預期,在這樣的前提下,學術價值、文獻價值與審美價值並美且歷史底蘊十足的20世紀中國早期油畫板塊,在未來必將支撐起更大的一片市場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