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0位來自亞洲各國美術館、藝術機構和部分歐美藝術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齊聚廣東美術館,縱論亞洲藝術發展。期間,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等世界知名藝術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接受了本報專訪,就策展人的身份、定位,策展人的問題意識、策展人的學術立場及與商業性展覽之間的關係,展開了論述,提供了寶貴的國際性經驗。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中國藝術主任孫志新:博物館不能變成藝術家的“托”
談論策展人的問題,首先要做一個概念澄清。在西方,美術館和博物館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像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盧浮宮,藏品都包括了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的各類藝術品。而在中國,博物館的分類很有自我特色,凡是歷史類的都叫博物館,凡是現當代的都叫美術館。實際上,無論是美術館還是博物館,其根本目的都是通過對藝術品的研究、展覽來做教育。
美國博物館的部門負責人就是Curator,國內一般翻譯為策展人,其實策展只是他的工作之一。Curator的工作包括了收藏、研究、策展三個方面,而研究才是他的工作核心。因為策展也是一個學術項目,展覽的目的是為了講清楚一個問題,起到教育作用,而不是單純讓觀眾覺得好看。展覽也是研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説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出來,當下中國的策展人,通常被詬病的就是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在我看來,其根源可能在於我們長期以來的學科設置上。美術史在美國是核心學科,一般的大學都有美術史係。而在國內,美術史並不能獨立作為一個係而存在,基本只作為從屬於歷史系或其他係的第二類或第三類學科。事實上,美術史的素養,縱向和橫向的眼光,對養成策展人提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同時,美國公共博物館的策展人,還必須嚴守一條底線——辦展覽不能以盈利為目的,不能摻雜商業訴求。不是某位藝術家想到博物館辦展覽,博物館就會給他辦,而是策展人認為某位藝術家足夠出色,有必要給他辦展覽。這個展覽,必須建立在策展人對藝術家的作品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像大都會博物館,如果要做一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那策展人至少要對該藝術家的作品有十年以上研究和成果。不可能近兩三年來藝術家的作品獲得良好的聲譽,博物館就馬上給他辦展。因為現當代藝術是活的藝術,在不斷變化,你不知道藝術家在未來的幾年或幾十年還能走多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因此,美國的公共博物館收藏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其謹慎程度遠比收藏古代藝術品高——如果量化一下,或許可以説要嚴格五倍以上。
可以想見,由於如此嚴明的制度,當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出現在有聲望的公共博物館的展廳時,那對其作品的市場價格將會産生多大的影響。而博物館不想變成藝術家的“托”,不想成為藝術品推銷人,因此,策展人跟藝術家儘管有可能認識,但他一定會保持某種距離。首先,策展人百分之一百不能接受藝術家贈送的作品:一個畫家今晚進門給策展人送了幾張畫,明天策展人就給他做一個展覽,這在美國的公共博物館是不可想像的,也是無法奏效的,你還沒做成展覽,博物館的董事會就會讓你打包回家;其次,策展人跟畫商也不能走得太近。另外,博物館在向私人借展的時候,要跟對方簽訂合約,幾年之內這些展品不能送拍。所以,在西方的公共博物館,策展人的許可權很大,卻也要嚴格自律,這是基本的職業操守。
當然,美國的畫廊也會做一些展覽,但那跟博物館完全是兩碼事。就像百貨商場裏的化粧品陳列,也有展覽的效果,不過它擺放得引人注目是為了賣得更好。畫廊的目的也是賣畫。因此,公共博物館的策展人,一般不會參與商業化策展;畫家出錢可以租到的地方也只能是畫廊,而不會是公共博物館;公眾看待這兩種展覽的眼光也是不同的。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國際項目主任、資深策展人傑·艾倫·利文森:美國的批評家和策展人涇渭分明
在美國,策展人大多是為博物館全職工作,其具體職責取決於所在博物館的政策。總的來説,策展人負責確立展覽要呈現的概念,對展出的藝術品目錄、種類、教育內容等有最終決定權,對一場展覽的成功舉辦負有統籌指揮的責任。
美國的批評家和策展人之間,涇渭也比較分明,批評家組織展覽的情況很少見。但在我看來,批評家通常和策展人有著相似的教育背景,或許他們的批評家經歷對籌劃展覽也會有所幫助,有助於更好地抓住問題的核心,所以我並不排斥批評家走入策展人行業。
雖然,博物館的策展人很少會介入商業性展覽,但在美國,以銷售藝術品為目的的商業性展覽並不少見。這些展覽一般做得也很正規,通常是當代藝術家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新作的一種方式。有時這類展覽也會出現一些很好的作品,批評家同樣會給予關注,在報紙上發表相關的評論。公眾對這些展覽也非常有興趣,但由於它們的商業性質,大眾對其認知還是很清晰的,明白它們跟博物館的展覽性質並不相同。
好的當代藝術家,他們的回顧展常常得以出現在知名的博物館裏面。但博物館展出的這些作品,大多數來自於博物館自身的收藏,或者借自一些重要的私人藏家,而且這些作品不可能在展覽期間出售,一般作為研究的對象刊登在學術刊物上。
英國泰特美術館資深策展人李淑京:公共博物館不能舉辦商業性展覽
在我看來,英國策展人就像是一名調解員,在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觀眾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策展人需要對藝術史及當前關於藝術實踐的爭論有深刻的認識,對視覺藝術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有較好的理解。策展人利用自己在學術及藝術方面的專業知識,在展覽中構架相關的故事來傳達藝術家的視角,同時激發新的想法和討論。另外,策展人的日常工作還包括行政和組織工作,特別是在小型展館工作的策展人。但是,對策展人來説最重要的還是源於專業知識的策展視角和創意。
在策展過程中,策展人的藝術史知識和“批判性思維”是很重要的。中國現代藝術和藝術博物館的歷史都非常短,公共機構和商業機構之間的分工也不是太明確。策展人作為一種職業在中國還相當新鮮,也未得到長足發展。現在是到了確立正確方向的關鍵時刻,希望中國以後的公共服務和藝術完整性能夠得到有效平衡,藝術得以被理解為一門獨立的人類活動而不是其他。
另外,我不是很認同中國公共博物館出租場地的行為,這會使公眾混淆博物館的藝術導向性。在英國,商業性展覽只會在商業畫廊中舉行,而不可能在非營利性的公共博物館中展出。雖然並沒有孰好孰壞之分,但商業性展覽和學術性展覽之間的界限是分明的。因為,展覽的目的必須明確,公共博物館和畫廊之間應該避免利益衝突。
南韓國立當代美術館資深策展人康森萬:商業性展覽和學術性展覽沒多大區別
當今南韓的策展人,既像一位電影導演,要為展覽制訂計劃、落實籌辦工作、對外宣傳推廣;又像一位作家,除了跟過去一樣要研究作品及策劃展覽外,還要解釋及揭示藝術的文化背景,讓大家看得更明白。因此,一位成功的策展人,對我們生活的世界往往要保持著靈活變通的態度,對歷史本著開放包容的心態,以及對事件擁有強烈的調查興趣。藝術歸根到底就是要呈現藝術家乃至策展人對世界的不同理解和詮釋。
嚴格來説,策展人在公共博物館的學術性展覽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在商業性展覽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但就展覽的呈現效果看,商業性展覽(在我看來,這個名詞其實挺諷刺的)與學術性展覽並沒有多大區別,策展人都可以通過作品的陳列來展示自己的探索主題及美學追求,與大眾直接接觸,開展教育計劃和其他相關活動。因此,我不太認同將學術性展覽和商業性展覽劃分開來。只不過,在策劃帶有商業目的的展覽時,策展人對當今的藝術市場、藝術家的潛能、行銷手段等方面,要具備更強的分析能力。
可以説,策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所以任何充當策展人角色的人都應該具有籌備展覽的實際操作能力,懂得和藝術家們合作,並善於控製成本。只要有專業的實踐能力,我想,藝術史學家和評論家也可以當策展人。
日本大阪國立美術館資深策展人安來正博:聯合報業集團
辦展覽很重要
日本展覽的類型有很多,策展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就當代藝術而言,策展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藝術家,他構思、創造並掌控著展覽的進程,與藝術家共同合作完成一個展覽。去年,我策劃了世界著名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個人展,和她合作的全過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我看來,問題意識的缺乏,並不只是中國策展人的困境。有時候策展人組織一個展覽,就是為了發現問題。而要發現問題,就需要策展人具備較強的批判意識,否則,他充其量只是事件組織者,無法達到通過展覽揭示些什麼的效果。我想問題意識正是批評家所必備的素質之一。所以,如果批評家當起策展人,我認為沒什麼不妥。
今天的商業社會,藝術品無疑已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商業性展覽在全球範圍內都不可避免,日本也不例外。大阪國立美術館就做過不少商業性的展覽,通常是和報業集團或電視臺合辦的。在我看來,商業性展覽對博物館而言同樣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解決一部分博物館的資金來源,一方面也可以架起博物館和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其實,學術性展覽需要考慮商業上的成功,而商業性展覽也應該有學術性的主題或學術觀點,這兩者完全可以相容,並不矛盾。
中國香港M+博物館資深策展人皮力:內地策展人被迫跨界局面亟須改變
記者:在您看來,策展人在展覽中應該起什麼樣的作用——是學術引領,還是展覽組織?
皮力:策展人的工作是總結藝術和藝術史的現象,並以作品陳列的形式呈現出這些現象。對於策展人來説,知識和經驗、學術和執行,二者不可或缺。
記者:內地策展人的問題意識缺乏是不爭事實,應如何走出這一困境?就您自身的體驗而言,您認為內地策展人的所長和所短是什麼?
皮力:內地策展人作為一個職業興起才短短20年左右,我們需要不斷地從藝術和社會中發現問題,用藝術的方式介入並期待對社會和藝術有所裨益。
內地策展人的長處是靈活,擅于在沒有成熟的條件下工作。但是,由於內地良好的博物館制度闕如,因此我們在展覽的執行和公眾化問題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香港的商業性藝術展很多,那策展人在其中又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對民眾而言,這種展覽有沒有美學教育意義?
皮力:在香港,公共機構的策劃人是不能為商業畫廊策展的。當然,無論公立還是私立機構,好的展覽都具有較強的文化功用。
記者:您認可策展人在學術性展覽和商業性展覽之間的身份互換嗎?
皮力:在國際上,兩者的角色通常不能互換,因為兩者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利益輸送。但是,由於中國內地現在的策展人制度還不成熟,因此策展人的身份常常被迫互換,我希望這樣的局面不會持續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