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藝術品春拍之火爆,可謂有目共睹。在嘉德春拍中,一幅八大山人的《墨蘭圖》,估價18萬至28萬元,成交價卻達到了506萬元。而從拍賣歷史來看,這幅作品上一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是在2012年12月7日的倫佩茨 (Lempertz)拍賣會上,當時的成交價僅是4萬多歐元。
半年漲十倍,這又成為了許多藏家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這種“搬磚頭”的藝術品交易模式,無疑放大了市場的風險,而這在今年春拍中也已經有所顯現。在中國嘉德“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古代部分的拍賣中,三件石濤珍品都流拍,其中石濤的《春江垂釣圖》立軸,就曾多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在2008年中貿聖佳春拍中,成交價為1120萬元。到了2010年中國嘉德春拍中,再次以1120萬元成交。2011年,這幅作品出現在上海工美的“大石齋雅集”專場拍賣中,成交價為1495萬元,而此次的估價只有800萬至1200萬元,最終沒有成交。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資藝術品市場,現在的春拍市場上,不管是“老面孔”,還是“新面孔”,都希望能夠有所斬獲,而現在藝術品市場的火爆景象也大多是拜這些人所賜。因為他們是抱著投機的心態投身這一行業的,所以他們並不關心藝術品的收藏價值,只看它們是不是有利可圖。為了儘快獲取利益,他們就頻繁地進行藝術品交易,導致整個市場混亂不堪,表面看來是一片繁榮景象,其實存在很多泡沫。
“我怎麼理解泡沫?一件藝術品,去年上拍500萬元成交,今年上拍賣了800萬元,交易過於頻繁、流通過剩就存在泡沫。但是如果是十年之後再成交呢?這300萬元的價差可能就不那麼明顯了。”北京匡時拍賣行董事長董國強説,“藝術品交易是一個拿時間換空間的概念。今天人們過多地關注了回報率,但其實藝術品最大的價值是精神的享受,給人以身心愉悅。假設一件藝術品陪伴你20年,即使不是國寶、即使沒有增值,但陪伴你這20年的愉悅是確實存在的。所以,首先要喜歡。博物館裏有那麼多作品,每個人都想據為己有,是因為它們能賺錢嗎?”
在清乾隆·禦制白玉交龍鈕“自強不息”寶璽在嘉德春拍中以6670萬元成交之後,有收藏家表示,這件寶璽在法國吉美家族中保存了100年才露面,而在最近的五年中卻被交易了三次,其中在北京保利春拍中的成交價是5656萬元,而此次的落槌價是5800萬元,如果再扣除賣家佣金的話,實際上委託方是虧損的。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的許多精品換手頻率已經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像劉海粟的《瑞士勃朗崖瀑布》,在此次中國嘉德春拍中估價600萬至800萬元,最終沒有成交,而其首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是在2005年北京保利的春拍中,成交價為429萬元,而在2010年北京匡時的春拍中,成交價為571.2萬元。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裁王雁南則認為,藝術品投資是很有意義和很有價值的領域,但是單純以投資為目的,這不是最理想的投資領域。中國嘉德一直認為,對於藝術品既要收藏又有投資,應該以收藏為主,既能夠滿足收藏的需求又能夠保值增值是最理想的。藝術品市場最基本的原則是漸變的,不要指望在藝術品市場一夜獲利。對於藝術品既不要進行過於頻繁的交易。藝術品的價格變化和價值認定有自身的特點,市場價格體系形成需要時間,需要人們不斷的認識,並達成共識。這種價值判斷形成的過程也決定價格不可能暴漲暴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