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稅的阻力
一邊是小清新、80後卡漫,一邊是汽車、洋酒,不久前結束的“藝術北京”博覽會,給人的感覺有點像中國的“趕大集”,也有海外參展畫廊稱之為”大雜燴”。但“95%的畫廊有成交”又讓各方皆大歡喜。
組織海外參展商和收藏者的力不從心,讓內地的藝博會不得不轉向依賴本土資源,不再與香港和台北地區的藝博會比較,甚至拒絕再談國際化。那麼,這是接地氣還是一種生存妥協?對本土藝博會的品質和發展會帶來什麼隱憂?
國際化的阻力
雖然也有歐美各國的畫廊參展,但世界知名畫廊寥寥可數,海外收藏者的身影也是難得一見,曾經標榜“國際化”的內地藝博會,如今面臨著難以名副其實的尷尬。
對比“藝術北京”的去年和今年參展畫廊名單,海外畫廊所佔比例依然與去年持平,約為五分之一。不過,包括長征空間、麥勒畫廊、佩斯北京、磨金石藝術空間、藝門畫廊等十數家國內外知名畫廊未能出現在此次展會名單中。
國內另一大藝博會巨頭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從2004年首次舉辦起,一直主打國際牌,諸如紐約高古軒老牌畫廊都曾參展。直到2009年第六屆CIGE,國際與本土參展畫廊之比為7:3,然而到去年時,這一比例已經降為1:5。
儘管參展的海外畫廊被評價為“大多無品質且水土不服”,“藝術北京”執行總監董夢陽[微網志]用了“奉獻精神”來形容這些海外畫廊,因為他覺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包容度與認知度十分有限。
第三次來參加“藝術北京”的西班牙Nou Mil.lenni畫廊負責人表示,來中國需要辦很多官方手續,要幾個月的準備才能把所有的作品帶過來,而如果去歐洲、美國參展則容易得多。他覺得作為被邀請參展的畫廊,官方應該提供相應便利。
藝評家呂澎[微網志]認為,全球化背景下,尋求多種可能仍然是重要的,其實就是一個交流和相互認識理解的過程,國際化這種可能性不應該放棄。
稅收重負
最為關鍵的是,高昂的稅收和繁瑣的手續,給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化設置了難度,使得香港藝博會的免稅優勢更加凸顯,加之藝術巴塞爾的接手,一些本土和歐美畫廊相繼投奔而去。
在美國、英國、日本和南韓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對藝術品實行零關稅政策、增值稅等其他稅費也有大幅優惠或減免。比如德國海關對油畫、字畫、郵票等藝術收藏品採取零關稅,該國正常的增值稅為19%,對藝術品實施增值稅減半,最優惠稅率僅為7%。
而國內藝術品關稅之重一直令業界難以承受。藝術品進口時需申報繳納多種稅費,包括“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與“消費稅”。去年年初,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通知,將油畫、粉畫及其他手繪畫原件,雕版畫、印製畫、石印畫的原本,各種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進口關稅稅率由12%降至6%,但提出暫行一年。
多種稅費累計起來,使藝術品進口的綜合稅率往往超過23%。“在北京的藝博會上每賣出一件藝術品,都要繳關稅、增值稅等很多的稅。”香港a gallery畫廊總監梁建儉無奈地説,畫廊的利潤空間大約就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畫廊為了不賠錢不得不想通過其他途徑降低成本,有的畫廊則乾脆不來參加。
今年年底,首都機場附近的北京文化自由港將完工,有望實行藝術品交易免稅政策,對於國內的藝博會而言,“我想這不是一件壞事但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好比溫開水。”董夢陽説。
所謂的保稅區並不是零關稅,比如中國的收藏家把海外購買的藝術品帶回國,在文化自由港內可以免稅寄存、持有或交易,但如果出港還是要繳納稅費。
藝術界人士一直在呼籲,高額關稅降低了國際畫廊入境設點營業的熱情,阻礙了國內藝術博覽會向國際化發展的路線,更降低了國內美術館擴充國際館藏的可行性。惟有實施進口零關稅才是符合文化産業需求的治本之道。
但是關稅或其他壁壘的現實,讓國內的藝博會不得不轉向,董夢陽的説法是,在歷經數年的國際化擴張后,“藝術北京”要靜下心來夯實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