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本土”轉變 市場樂觀:微網志“窺見”藝術北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06 16:58:1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13年4月30日至5月3日,一年一度的藝術北京博覽會在北京農展館舉行,雖然場地展覽時間是從早十點到晚七點,但微網志上對藝術北京的討論卻可以持續24小時。至5月6日,藝術北京結束的第三天,在微網志上對“藝術北京”進行搜索,已有9萬4千多條結果。通過對這些微網志,我們可以窺見今年藝術北京的一斑。

風格:偏向本土 有支援有反對

藝術北京VIP酒會的開幕當晚,一名“來閏”的網友就在微網志上拋出了自己的觀點:藝術北京自詡博覽當代,有類無品,飽含年味,一掃暮春淡泊。家園和村野少了,中産樂見的“城市新民俗”赫然大宗,報刊特寫風籠罩畫幅,討好鏡頭成為形勢。作品來看,寫實穩妥無趣,抽象有待腦補,綜合未老先衰。

這一觀點引來眾多的轉發和評論,藝術北京藝術總監趙力率先大度回應:“當代藝術就需要批評,她承受得住!讓批評來得更猛烈些吧!”而一名叫Sophie3545的網友則跟貼回復:“藝術北京存在的意義在於激活,持續的激活,而不是一朝一夕。暮春,可淡泊,亦可繽紛,何況此地春意正濃”。

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策展人徐鋼:“這次藝術北京的粗略印象:小清新多,取悅觀眾的多,80後佔主體。和國外藝博會比,缺少膽大的、驚世駭俗的作品,也缺少60到70年代出生的、有軌跡可循的藝術家的作品。”

策展人顧振清也在微網志上説道:“今日才得閒認真看”藝術北京”,一看就看了6小時。其實2013年”藝術北京”是有中國特色之寫實藝術、學院藝術和”與時俱進”之水墨藝術的春天。許多當代藝術家作品集體缺席。不少繪畫技法純熟、形式老到。”

對於今年藝術北京的風格,呈現出批評和支援兩派分類明顯的觀點,批評者認為藝術北京不夠先鋒、實驗、當代,過於保守,與國外博覽會差距較大,而支援者的聲音則認為藝術北京已經做得很好,其積極意義就在於激活本土的當代藝術傳統。

市場:現場成交率讓人欣喜

雖然在參展作品的風格上引來兩派觀點的爭議,但在現場交易表現上卻得到一致的叫好。開幕當晚,開幕當晚現場觀眾的流量及作品標簽上的小紅點已經讓我們可以遇見到今年藝術北京樂觀的交易情況。

策展人呂澎在微網志上表示:“從今年藝術北京來看,藝術仍然是人們關心與希望了解的對象,這意味著藝術市場的未來是讓人樂觀的。”

5月4日,藝術北京結束的第二天,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微網志上發佈:“本屆藝術北京參展商數量達到176家,同比增長10%,參展作品進口數量達到770件,同比增長141%。作品成交數量達到700件,成交率為30%。作品均價在5至15萬之間,最高成交價格為趙無極作品400萬。95%畫廊有成交,連續參展的畫廊成交更為優異。”

眾所週知,當今世界經濟環境並不好,中國經濟也有放慢的跡象,但在整個中國經濟實體的強大內力推動下,國內藝術市場依然呈現出積極的力量。藝術北京成為這種增長力量的一個窗口,同時也是一個信號,預兆著近些年中國的藝術市場依然在強勁攀升。

教育:普通大眾參與越來越多

一個當代藝術博覽會並不只是一個交易平臺,還承載著面向大眾的啟蒙和教育功能。在近50頁關於藝術北京的原創微網志中,我們看到很多生動的、來自藝術愛好者的留言:

“看了一眼微信朋友圈,恨不能一半以上的人,都發了今兒自己去“藝術北京”的照片”,

“這個展覽真的挺棒的……看到了一些藝術品投資家和畫廊負責人,感覺都超帶范的”,

“2013藝術北京博覽會〜很讚的大型藝術展,轉了2個半小時才看完,汲取靈感滴好地方”,

“現在最火的兩件事: 1、拉個同學看《致青春》 2、我在藝術北京。”

“藝術北京,有人在心儀的藝術品前久久駐足,有人在難以理解的作品前大發牢騷,有人通過各種APP進行藝術再創造。也許每件藝術品,無論在一些人眼裏是多麼古怪、無趣、瘋狂…都會有其他人喜歡。”

根據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發佈的微網志,今年藝術北京的參觀者達到6萬人。與北京近2000萬的人口相比,這實在不算什麼。但重要的是,大眾對於當代藝術的態度開始變化:從最初的不理解甚至排斥,逐漸的變為了理解和接受,甚至欣賞。

不足:展覽安保及服務需增強

在眾多好評之外,藝術北京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有媒體報道藝凱旋藝術空間、站台中國、芳草地等畫廊在現場丟失手機、Ipad,同時也有多家畫廊老闆抱怨現在燈光條件不能呈現代理作品的精彩細節等等,這讓網友紛紛議論藝術北京在人氣暴漲的同時,安保及展商服務工作急需加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