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國際藝術品拍賣機構佳士得和蘇富比最近相繼宣佈調升買家佣金。有專家認為,這個資訊顯示了國際藝術品拍賣行業務模式的潛在轉型可能,並從而可能帶來藝術行業業態的轉變。
提升佣金 趕羊入圈
這兩家拍賣行佣金計算採取分段遞減累加的計算方法。蘇富比從3月15日起,落槌價在10萬美元以內(佳士得為7.5萬美元),買方佣金為25%;落槌價從10萬美元到200萬美元(佳士得為7.5萬-150萬美元),買方佣金為20%;落槌價在200萬美元以上的(佳士得為150萬美元),買家佣金為12%。
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孔達達分析道,經過計算,本次佣金調整影響較大的是6.6萬美元至11萬美元區間的藝術品,佣金增幅在5%至7%之間;而影響最大的其實是120萬美元至420萬美元區間的藝術品,佣金增長都超過7%,最高增長幅度達15.7%。如果佣金調整的目的是增加收入,可以從此判斷出佳士得預期的主要盈利區間是120萬美元至420萬美元(即748萬至2,617萬元人民幣)的中高價位藝術品。
這堆數字,圈外人看著可能覺得乏味,而業內人士則可能心驚肉跳。一些靠拍賣行買低賣高而盈利的畫廊、古董商或行家對此次佣金調整反應劇烈。
孔達達進一步解釋道,本次佣金調整更多針對中高價位藝術品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希望將這部分業務逐漸向私洽業務轉移。
私洽興起 畫廊心驚
所謂“私洽”,即預示了拍賣行在承擔公開拍賣仲介的角色同時,還將扮演藝術品市場的“畫商”“古董商”“經紀人”等角色。
近年來傳統拍賣業務佔佳士得的總銷售額比重逐年降低,2012年上半年私洽業務已經佔據佳士得總銷售額的18%,比2011年同期增長53%。通過多年積累,拍賣公司掌握了大量的高端客戶以及機構客戶,與其繼續花費大量的公關、廣告、宣傳費用炒作市場,還不如有針對性地邀請重要客戶參與私下交易。另一方面,私下交易也可以避免因拍品過度曝光而帶來的負面作用。一些藝術基金也更傾向於不公開藝術品購買價格。
“私洽”風潮也刮到了國內的拍賣行。從嘉德、保利、匡時到上海的朵雲軒、崇源拍賣行等,紛紛以開辦畫廊、藝術中心、美術館、藝術會所、藝術巡展等諸多形式,活躍地涉足於超出傳統拍賣業務的領域,毫不客氣地“侵犯”著傳統畫廊和經紀人的領地。
利弊得失 眾説紛紜
這些年來,拍賣行已經讓本來就勢單力薄的中國畫廊業邊緣化了,如今這樣是否會令畫廊業進一步陷入困境?
上海龍門雅集(畫廊)董事長李亞俐曾是國際著名拍賣機構的資深業者,她認為,拍賣行直接和藝術家聯繫非但直接掠奪畫廊苦心經營多年的市場價格基礎,也不利於年輕藝術家的長遠發展。
油畫家李磊認為,藝術家直接進入拍賣場是有益嘗試。國內優秀的畫廊數量極其有限,而且越是好的畫廊,在選擇藝術家方面就越苛刻。藝術家必然會去尋找另外一種進入市場的路徑。
某拍賣公司老總季濤認為,目前多數畫廊根本不知道如何包裝推廣藝術家。而相較于畫廊,拍賣行的優勢卻非常明顯。它資金雄厚,掌握較多的話語權,更懂市場,比畫廊更加知道如何運作一個畫家。但就本質而言,拍賣行是無法取代畫廊的。拍賣行對作品有一定的市場判斷,但更側重於市場偏好度和短期成交獲益。而畫廊則更加擅長于對藝術家繪畫水準和未來市場的判斷,擅長于對畫家的全面分析、學術研究、宣傳推廣、展覽參賽和銷售渠道,並可以根據藝術市場不斷地給畫家以指導和建議。當越來越有品位的藏家開始需要一些更有獨創性、有深度的藝術作品時,畫廊的重要性會漸漸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