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撞衫誤會 “買得起藝術節”齊發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1 09:43:06 | 文章來源: hiart.cn

2012年10月份,買得起藝術節進駐上海,首次使用了“SURGE“這個名字

2月26日,原AAC(Affordable Art China)買得起藝術節在微網志發佈了正式更名為“SURGE Art藝起”的官方消息,稱新年新品牌,即將於五月份在北京開幕的藝術節進入了作品徵集階段。而三月份的展覽訊息則提示“藝術•帶回家——香港新晉藝術家作品展”將於3月1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開幕,該展覽的海報上標注“AAF(Affordable Art Fair)”,中文翻譯過來便是“買得起藝術博覽會”,也常常被誤翻為“買得起藝術節”。由此給人造成一種疑惑,兩家“藝術節”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他們是同一家嗎?據AAF(Affordable Art Fair)官網資料顯示,AAF是Will Ramsay于1999年在倫敦創立的品牌,經歷十幾年的發展之後,該品牌落地項目逐漸覆蓋至全球包括洛杉磯、墨西哥城、紐約、西雅圖、倫敦、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漢堡、米蘭、斯德哥爾摩、羅馬、新加坡、香港在內的十三座城市,這次的“藝術•帶回家”正是該品牌進駐香港的開端,展覽得到了星展銀行的贊助。香港項目的團隊主要由目前執掌新加坡買得起藝術節的總監Camilla Hewitson負責,她此前曾參與過迪拜藝博會的籌辦工作。

在Affordable Art Fair日前的2013年行程列表上,從二月到六月,旗下藝術節項目將陸續在布魯塞爾(2月21日-24日)、米蘭(3月7日-10日)、倫敦巴特西區(3月7日-10日)、香港(3月15日-17日)、紐約(4月4日-7日)、布裏斯托爾(4月26日-28日)、倫敦漢普斯蒂德區(6月13日-16日)相繼開幕,目前並未開設內地項目。

“SURGE Art藝起”則是前《Time Out Beijing》主編英國人彭樂天(Tom Pattinson)于2006年在北京創立的品牌,並於2012年10月首次將落地項目帶入上海。彭樂天説:“我們兩家完全不一樣。他們全部是出售展位,畫廊參展,類似于藝術北京博覽會,我們是直接與藝術家合作。”並透露“SURGE Art藝起”也將在年底進駐香港。

事實上,令這樣一重困惑加重的原因還在於,《Time Out》雜誌中文版也曾于2008年發起以“買得起藝術節”命名的活動,展會形式類似于AAF,主要與上海本地的畫廊共同合作推薦藝術家作品,並邀請策展人進行展覽策劃;相隔三年,《Time out》在2011年12月再度推出同類藝術項目,主推價位被控制3000元至30000元間的作品,不過這回不叫“買得起藝術節”,而是“零揮霍藝術季”。致電《Time Out》編輯部,對方告知自2011年後,暫未有新的展會計劃,且與國外的AAF並無關聯。而《Time Out》發起的“買得起藝術節”也與彭樂天創辦的“買得起藝術節”並不存在交集。

“我們改名一方面是出於創建新品牌的意願。另一個原因則在於,其他藝術節不僅複製我們的模式,而且複製我們的名字。”彭樂天説道,“據我所知,2008年以後沒有以‘Affordable Art 買得起藝術’命名的藝術活動,因為我們註冊了商標,如果有其他人用這個名字就是在侵權。”

當然,同類活動不斷興起也並不奇怪。彭樂天表示在國外同類型的“買得起藝術節”的活動幾乎每半個月就有一次。而問及AAF進駐香港,對“SURGE Art藝起”而言,是否意味著競爭更激烈?彭樂天回應道:“越來越多的畫廊或者藝術節銷售買得起的藝術品,會讓老百姓認識到藝術的多樣化可能,這是一個好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