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文化衍生品呼喚點金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30 17:04:46 | 文章來源: 新華日報

“在這裡買一件特色商品,就等於把蘇州博物館帶回家。你看,這些絲巾、臺曆、折扇、瓷板畫、T恤衫,它們的包裝圖案、設計元素、文化內涵都來自館內藏品。”蘇州博物館利用館藏品開發出各類文化衍生品,一年銷售收入超過160萬元。

“博物館利用館藏資源開發文化衍生品,在傳播特色文化中,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蘇州博物館副館長徐亦鵬説。這一“靠山吃山”的做法,引起了同行的紛紛效倣。與蘇州博物館一街之隔的崑曲博物館、蘇州拙政園、蘇州歷史老街平江路,都在嘗試走自主開發文化衍生品的道路。

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情況是,由於大多停留在文物復仿製品、旅遊紀念品的低端層面,博物館文化衍生品開發同質化嚴重。國家文化部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各類博物館雖然多達數千家,但文化産品年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的只有區區5家,與國外知名博物館動輒上億美元的文化衍生品收入相距甚遠。在南京,各類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有50余家,但令人眼睛一亮的文化創意産品寥寥無幾。

“國內外知名博物館專門組建有創意産品設計團隊,相比之下,我們蘇州博物館的研發能力還很弱,目前僅有3名設計人員專職從事産品開發。”徐亦鵬介紹,在專業人士的“點金手”下,一些知名博物館的文化衍生品早已延伸到服裝、玩具、家庭裝飾、音像書籍、網路遊戲、食品飲料等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以文化創意産業聞名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僅是利用館藏品“翠玉白菜”,就開發出超過200種的文創衍生品,僅此一項年銷售就超過2000萬元。江蘇博物館眾多,平均每20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處於全國領先水準。如何依託特色館藏資源,形成規模化的文化創意産業,對於加快推進我省文化産業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堅持創意優先,是博物館文化衍生品取得市場認可的前提。”蘇州市文化創意産業聯合會會長湯鈺林表示,文化創意産業要注重創意與實用性的結合,將産品開發融入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把那些擺在玻璃櫃裏的文物,“變”成生活中必備的日用品。對於初次走向市場、缺乏相關經驗的博物館來説,不妨引進社會力量,建立完整的市場化、品牌化運作體系,實現市場銷售、設計開發、産品推廣的專業化操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