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青年藝術家作品直接進入拍賣市場的利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8 10:28:58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作者:季濤

近年來,由於拍賣市場的火爆,促使許多青年藝術家在沒有經過藝術品一級市場推廣代理的情況下就直接進入了拍賣市場,一些代理人或者是藝術家本人,繞開畫廊,直接把藝術作品送到拍賣行拍賣,通過拍賣場上知名度的傳播和價格的影響來提升價位。

拍賣場中許多的事實表明,這樣的方式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尤其當這種運作是由專業操盤手按照拍賣市場規律有計劃進行時,價格提升的效果就很明顯。如果再配合新聞媒體做些宣傳,一段時間之後,社會知名度也能得以提高。我記得1996年以後,有一位當時並不很知名的畫家每月都向我所任職拍賣行的小拍上送作品,幾年之後,他在業內的知名度和價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後來他的畫已經能夠進入到知名拍賣行的春秋大拍中,價格提升了20倍以上。

2012年底前,我在主持一個年終論壇時提問的幾位臺上嘉賓都是畫廊的經營者,在交流中,他們都談到了2012年畫廊經營普遍不太景氣的事實,拍賣行對畫廊的擠壓也是原因之一。他們談到:目前多數畫廊不知道如何包裝推廣藝術家,因此造成畫廊一級市場的推廣效果不好。我想,這一定就是沒做好的內因。

詳細説來,藝術品一級市場萎靡不振也許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最初當拍賣行出現時,畫廊等藝術品門店還不成氣候,畫廊的小規模、小資本的投入,比起一場成百上千件拍品的拍賣會來説,是很難拿到話語權的。

其次,百姓手裏有著大量各個朝代及近現代的名人字畫,這些都沒有經歷過現當代畫廊的推廣包裝。藏家往往就直接把自己的收藏送拍賣行。而當人們需要買畫時也養成了直接去拍賣行買的習慣,畫廊對文物古董的持有量有限,尤其那些只能代理當代藝術家的畫廊自然就被冷落了。

此外,拍賣行公開舉辦的特點更能引起媒體的關注,其事先不知成交結果的神秘感能夠吸引大眾和新聞媒體的眼球,因此拍賣市場推廣效果要遠遠好于畫廊;

在畫廊買畫要討價還價,不懂行是很難侃出合適價位的;在拍賣行競買則是從起拍價往上爭,買家事先能判斷出賣家的底牌,買家不懂也可以參與,而且自己能夠了解現場其他人對拍賣品的需求程度。

畫廊沒做好的主要內因,在於這些年來,畫廊與藝術家之間的合同遵守情況一直不很好,畫廊無法控制藝術家在合同外賣畫,藝術家也無法了解畫廊銷售的真實情況,因此,互相之間缺乏信任度,合作容易夭折;而拍賣行與藝術家之間則比較簡單,合同一簽,底價一定,一事一結,短期效應,簡單方便。

拍賣行強勢的原因也許還在於:目前國內能夠處於藝術品收藏的初級階段,很多收藏者、投資者對於藝術品的水準與風格知之不多,而拍賣場上公示出的價格卻容易被大家理解和關注到。因此,拍賣場上的買家們不是用藝術水準的高低來衡量藝術家及其作品,而是很容易地用畫價的多少來縱向或橫向地進行比較和衡量。因此,按平方尺計價,按量論價成為評價藝術作品的主要方式。同樣,不懂繪畫作品的人們也會把藝術家的知名度、官職、師從等作為衡量好壞的主要依據。

市場處於上述這樣的初級情況下,藝術家的包裝就變得簡單了,只要把知名度做上去,把畫價運作上去就萬事大吉。而畫廊對藝術家的全面推廣要通過展覽、學術研討、參賽、媒體推介、銷售以及拍賣等方式來進行,耗時,耗財。但是慢工出細活!這樣的代理能打好藝術家未來的藝術發展和市場運作的基礎。但如果畫廊不懂運作或運作不利,則往往會影響畫家對被代理的信心。

從拍賣業內的眼光來看,進不了拍賣場的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不是公認的價格,不具有説服力。對於那些沒有進入畫廊也沒有進入拍賣市場的藝術家來説,自己在家裏賣畫的價格也得不到市場上的全面認可。因此,藝術家作品的真正市場價位不是藝術家在家裏的售價,也不是畫廊的牌價,因為這些價格都是私底下談的,別人看不到,而大家容易理解和相信的所謂藝術家的市場價位是拍賣場上長期穩定的成交價格。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